分享自:

电纺聚酰亚胺/SiO2杂化材料制备高多孔碳纳米纤维及其在锂离子电池阳极中的应用

期刊: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DOI:10.1016/j.elecom.2013.05.010

本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该研究由丁楠、王建干、黄正宏、王磊、沈万慈和康飞宇共同完成,研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该研究于2013年发表在《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的负极材料,特别是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PCNFs)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的背景是,虽然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在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常用的负极材料石墨(graphite)的理论比容量较低(372 mAh g−1),且倍率性能较差。因此,开发具有更高锂离子存储容量的新型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多孔碳纳米结构因其较短的锂离子传输路径和更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而受到关注。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技术制备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并评估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酰亚胺(polyimide, PI)和二氧化硅(SiO2)纳米颗粒的混合纳米纤维;然后,通过碳化(carbonization)和后续的氢氟酸(HF)蚀刻去除SiO2纳米颗粒,最终得到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研究团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测量(N2 adsorption measurements)对PCNFs的形貌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法(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method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团队制备了聚酰亚胺和SiO2纳米颗粒的混合纳米纤维。具体步骤包括:首先,使用均苯四甲酸二酐(pyromellitic dianhydride)和4,4’-氧双苯胺(4,4-oxydianilline)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合成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 PAA)溶液;然后,将四乙氧基硅烷(tetraethoxysilane, TEOS)和盐酸(HCl)加入PAA/DMAc溶液中,搅拌10小时,形成均匀的PAA/SiO2混合物;最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A/SiO2混合纳米纤维。在第二阶段,研究团队对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进行了碳化处理。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将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进行典型的酰亚胺化(imidization)处理;然后,在700°C下碳化1小时,得到PCNF/SiO2纳米纤维。在第三阶段,研究团队使用氢氟酸蚀刻去除SiO2纳米颗粒,最终得到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PCNFs)。

在研究的结果部分,研究团队通过SEM和TEM观察了PCNFs的形貌。结果显示,PCNFs呈现出相互连接的纳米纤维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950 m2 g−1)和发达的微孔结构。氮气吸附测量结果显示,PCNFs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950 m2 g−1和0.37 cm3 g−1,远高于PCNF/SiO2的565 m2 g−1和0.23 cm3 g−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PCNFs作为自支撑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锂离子存储容量(730 mAh g−1)、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研究团队还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法测试了PCNFs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结果显示,PCNFs在5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530 mAh g−1,首次可逆充电容量为730 mAh g−1。在50次循环后,PCNFs的可逆容量从730 mAh g−1逐渐下降到445 mAh g−1,而PCNF/SiO2的可逆容量从350 mAh g−1下降到208 mAh g−1。此外,PCNFs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也表现出色,在100 mA g−1、300 mA g−1和5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分别提供476 mAh g−1、330 mAh g−1和279 mAh g−1的容量,并在电流密度恢复至50 mA g−1时,容量恢复到418 mAh g−1。

研究的结论是,通过静电纺丝和碳化技术成功制备了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并证明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PCNFs的高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微孔结构为锂离子提供了足够的存储空间和快速的传输通道,而其自支撑结构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则确保了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该研究为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亮点在于,首次通过静电纺丝和碳化技术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微孔结构的高孔隙率碳纳米纤维,并证明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研究团队还发现,聚酰亚胺作为碳前驱体具有较高的碳化产率(70%),且其衍生的碳纳米纤维具有比聚丙烯腈(PAN)衍生的碳纳米纤维更好的机械性能,这是其稳定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种简单、可扩展的制备方法,为大规模生产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可能。

该研究不仅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该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有望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