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文献类型b(非单一原创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为学术报告:
本文由刘志荣撰写,发表于《文艺争鸣》广角栏目,时间为2011年9月。文章主题是对当代作家李娟及其散文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的深入探讨,文章题为《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作者单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
本文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散文作家李娟及其作品《我的阿勒泰》与《阿勒泰的角落》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文章探讨了李娟散文的美学特质、创作态度及其作品与时代文学主流风格的关系,强调了作者与自然世界的深刻联系及其写作所天然具备的辽阔性与独特性。
文章首先分析了李娟散文的自然之美。作者认为,李娟的文字清新自然、平易近人,同时又充满明亮和壮阔的感悟,展现了一个透明而辽阔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描写,不同于现代文学普遍存在的矛盾与焦虑,而显得安静且坦荡。
刘志荣强调,李娟源于阿勒泰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赋予了她独特的创作视角——她不是以局外人猎奇的目光记录边地风情,而是将熟悉与热爱的家乡记忆化为透彻的文字。她所写之物,无论是一条河流、一块巨石,还是一只猫、三条狗,都流露出一种平易而不失独特的光彩。这一独特性不仅来自题材的力量,更来源于作者心灵中的美好素质。
支持论据:
- 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表达了她的谦虚:“写作仅仅是描述对象之美好,而非自己笔力之优越。”
- 在材料中提到,即使在偏远的阿勒泰,能够写作的人也并不少,但唯有李娟写出了这片土地的辽阔、明亮与神秘。
作者引用王安忆的评价:“李娟和世界的关系与一般作家不一样。”他认为五四以来,大多数现代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呈现为对抗、批判或疏离的态度,而李娟却展现了一种谦卑和亲密的姿态。在她的写作中,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接受自然馈赠,而不主张征服与掠夺。
刘志荣还特别探讨了这种谦卑姿态的来源:李娟在童年生活中,随家庭杂货店辗转迁徙,目睹了边疆牧民生活的简朴与自然,这种生活经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对世界的开阔态度,使得她的写作具备北方豪放与南方细腻的格局。
支持论据:
- 在《我的阿勒泰·自序》中,李娟描述她站在荒野中体会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并认为这种生活与自然接触的体验为她写作的根基。
- 作者将其生活经历与现代性反思连接,认为她得以保留古人的自然感悟能力,而避免了现代人的傲慢与自大。
文章深入探讨了李娟散文“安静之美”的文学特质。作者认为,李娟的作品虽然充满活力,但其底色是深刻的安静。这种安静来自于她长期面对旷远天地的生活阅历。现代社会浮躁喧嚣,而她却能凭借这种难得的品质,在文学中表现一种温暖平静的力量,吸引了读者。
刘志荣引用了李娟对星空、旷野、风、云、森林的细腻描写,展示了她如何通过叙写开阔的自然,表现人生的安静与从容。例如,她写夜间星空时,提到星辰如“封于冰块中般清澈尖锐”,大地在广袤天空下显得渺小卑微。这些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也使读者产生对自然的审美感动。
支持论据:
- 星空描写:“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我们的家》
- 森林描写:“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森林》
- 风云描写:“风带着巨大的狂喜,一泻千里……被风遗弃的云,在天空中喘息。”——《在荒野中睡觉》
文章特意分析了李娟散文中隐含的现代性反思,尤其表现在《木耳》一篇中。作者认为,李娟通过对于森林中木耳出现与消失的描写,不仅揭示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还通过影射现代人对自然的掠夺,表达了对自然秩序的敬畏。
在《木耳》中,随着人类疯狂采摘木耳,自然的平衡逐渐破坏,而后木耳神秘地消失。从自然的视角看,人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紊乱,甚至破坏了自身的平静生活。这篇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言来看待。
支持论据:
- 森林中的木耳起初展现为自然馈赠,但逐渐演变为人类疯狂逐利的对象,最终消失。
- 李娟感叹:“抬头看,天空仍是蓝汪汪的,四野悄寂,风和河流的声音如此清晰。”这反映了她对自然之力的敬畏与无奈。
文章进一步指出,尽管李娟的创作基于阿勒泰的地域背景,但她的写作并没有局限于边疆题材的猎奇吸引力。她的写作真正特别之处在于她心灵深处的感受力和发现美的眼睛。从哈萨克牧民、草原、帐篷到普通的家人和宠物,李娟都能通过细腻描写,赋予这些普通事物独特的光彩和辽阔性。
支持论据:
- 文章列举了李娟笔下多样的主题,包括母亲的奋斗史、邻家孩子的日常、边地医生与酒鬼等,所有细节都展现出她独有的热忱与从容。
- 她的作品不强求“令人记住”,却在人们心中激起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本能向往。
刘志荣在文末表达了对李娟散文的高度赞扬。他认为,李娟的作品展现了当代文学中少有的辽阔性与安静品质,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带来了一种清风。她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的敬畏,也为现代性背景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此外,她的写作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的融合,为读者提供了远离焦躁的精神慰藉。
李娟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具有开拓意义,而她独特的探寻方式值得更多作家和读者深入思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