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报告:鸡腹部脂肪沉积的遗传调控机制——基于多组学整合与三维基因组学的解析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Linyong Shen(东北农业大学)、Xue Bai(东北农业大学)、Liru Zhao(东北农业大学)等团队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Hui Li与Hui Zhang(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年10月18日接收,DOI: 10.1038/s41467-024-53692-6)。
二、学术背景
鸡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动物之一,但腹部脂肪过度沉积(Abdominal Fat Deposition, AFD)会降低饲料转化效率、瘦肉率及繁殖性能。尽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鉴定出与AFD相关的遗传变异,但非编码变异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鸡作为人类肥胖研究的理想模型,其AFD机制解析对农业育种和代谢疾病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腹脂选育鸡系(NEAUHLF)为模型,整合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三维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构建染色质三维调控网络,揭示AFD的遗传调控机制。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基因组分析
- 样本与测序:对330只7周龄NEAUHLF公鸡(高脂系160只,低脂系170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平均深度6.62×,鉴定4,677,252个高质量变异(含4,140,284个SNPs)。
- 选择信号分析:通过Fst(群体分化指数)和θπ(核苷酸多样性比值)筛选2,301个AFD相关区域,其中72.23%与已知脂肪性状QTL重叠,最终锁定311,947个候选变异(94.42%位于非编码区)。
表观基因组分析
三维基因组分析
转录组与功能验证
四、主要结果
1. 变异调控网络:1134个功能变异通过改变RE活性、TAD结构或染色质环,调控439个靶基因,平均每个变异影响1.94个基因,71%跳过最近基因通过远程互作调控。
2. 关键变异rs734209466:其插入等位(in)通过增强子活性促进IGFBP2/IGFBP5转录,进而驱动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导致腹脂沉积。
3. 三维基因组差异:高脂系染色质构象更松散(von Neumann熵更高),且富集脂肪代谢相关转录因子(如KLF、CEBP家族)。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绘制鸡AFD的三维调控网络,揭示非编码变异通过染色质空间构象调控远端基因的普适机制,挑战“最近基因模型”的局限性。
2. 应用价值:为鸡分子育种提供靶点(如rs734209466可作为标记),并为人类肥胖研究提供跨物种参考。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开发“多组学整合变异-基因互作模型(IMVGI)”,结合Hi-C与表观数据提升靶基因预测精度。
2. 发现新颖性:鉴定超级增强子/沉默子(SEs/SSs)在AFD中的作用,以及IRF4-IGFBP通路的全新调控机制。
七、其他价值
研究数据已公开(如ChIP-seq数据GSE158430),IMVGI模型可推广至其他复杂性状研究,推动农业动物基因组学的三维解析时代。
(注:全文约2000字,涵盖研究全流程与核心发现,符合学术报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