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b: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文作者为喻祉鑫,所属机构为上海音乐学院(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学科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法(钢琴),指导教师为王庆。论文完成于2022年3月,属于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Thesis)。
论文主题
论文题目为《论钢琴演奏中重量与力量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ight and Strength in Piano Performance),核心探讨钢琴演奏中重量(weight)与力量(strength)的物理概念、相互作用及其在演奏技术中的应用。
主要观点与论据
重量与力量的物理定义及其在钢琴演奏中的角色
论文从物理学角度界定重量与力量的概念: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g=mg),具有恒定性;力量是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受速度、支撑度、距离等因素影响,具有非恒定性。作者指出,钢琴演奏的能量来源于两者的协同作用,缺一不可。例如,单纯依赖重量(如“重量学派”主张的自由落体式下键)会导致音色失控,而仅靠力量(如“手指学派”强调的高抬指训练)则因小肌肉群力量有限,难以表现饱满音效。
关注重量与力量关系的必要性
协调重量与力量的三类方法
用力原则:必须且最少
力量需满足驱动重量的最低需求,避免冗余做功。例如,演奏快速乐段时,需减少大肌肉群参与,仅以必要力量维持小肌肉群灵活跑动。
文献支持与理论关联
论文援引多部权威著作佐证观点:
- 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指出弹琴能量源于“重力与运动力”,支撑是技术基础;
- 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提出反作用力形成的“重量效果”需支撑度配合;
- 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强调重量需根据乐段精准调节。
此外,作者对比舞蹈领域的“拉班人体动律学”与“亚历山大技术”,指出钢琴演奏因局部重量调控更复杂,需更高协调性。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理论价值:首次系统梳理重量与力量的物理关系,填补了钢琴教学中“暗默知识”的空白,如挥动速度与切换速度的差异、离键支撑的重要性等。
2. 实践意义:为常见演奏问题(如声音“虚”“炸”)提供解决方案,并提出可操作的协调策略(如距离-速度-支撑度组合),对教学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3. 跨学科创新:引入物理学公式(如动能、势能)量化分析演奏技术,推动钢琴教学的科学化。
亮点
- 系统性:首次将重量、力量及相关概念(动能、势能、支撑度)纳入统一框架分析;
- 实证性:结合解剖学(肌肉群分类)与力学公式,避免传统教学的经验主义局限;
- 批判性:辩证评价“重量学派”与“手指学派”,提出均衡运用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