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媒介融合时代非虚构写作的新质传播——以李娟创作为例

期刊:黑龙江社会科学

报告内容:

本文档是一篇发表在《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2024年第5期(总第206期)的学术论文,作者为徐宏任,作者的研究单位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文章的主题是“论非虚构写作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质传播——以李娟非虚构创作为例”。

文章围绕非虚构写作在新时代媒介融合环境中的传播特质,以李娟的非虚构作品为例,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文章从非虚构写作的基础传播前提、传播途径和传播启示等角度,全面探讨了这一类型化写作如何契合媒介融合时代,及其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建议。以下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和学术价值总结。


作者及作品背景

研究主题与背景概览

文章以非虚构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一文学类型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特性。自2010年以来,非虚构写作以其真实性、叙事多样性和历史审美性,逐渐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向,并显示出鲜明的传播特点。伴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不断变革,非虚构写作迅速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这一研究试图从时代性和媒介融合的角度,分析非虚构写作的作品特点及其传播逻辑。

文章以李娟的非虚构作品为研究案例,集中探讨了作品从文学到影音媒体的传播过程。具体而言,作者选取了《我的阿勒泰》为研究核心,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内取得了优秀声誉,其改编的同名影视剧也在2024年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因此尤具有代表性。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文章旨在通过研究非虚构作品的写作与传播特质,对其创作和接受中的基本逻辑进行剖析,并为学界及行业实践提供启发。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拓展对非虚构写作社会认知价值的探讨,分析其作为“新质传播”类型的特点,以及总结非虚构写作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兴盛的规律。


核心观点与支撑论证

非虚构写作的传播前提

文章首先分析了非虚构写作成功传播的基础条件:

1. 日常性的书写:
非虚构写作以日常生活为书写内容,主要体现了其接近普通读者需求的特质。文中举例分析李娟、梁鸿、袁凌和黄灯的作品,这些非虚构作品大多来源于作者深入实地的调查和真实生活的观察,其文本呈现出亲切感与真实性。在李娟的作品中,例如《我的阿勒泰》《羊道》,作者通过旁观与参与的“双重身份”,描绘了哈萨克民族独特的地域生活与生存智慧。这种贴近真实生活的表现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是非虚构写作传播的第一个核心基础。

2. 地域性的书写:
文章指出,非虚构写作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展示中,极大满足了民众的跨地域文化认知需求,同时提升了作品的社会价值。例如,李娟通过描绘阿勒泰地区的游牧生活和自然风情,向读者传递了边疆文化的独特面貌。这种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成为文化传播的动力,让更多人关心并讨论这些陌生但真实的生活形态。

非虚构写作的传播途径

对于作品传播路径的分析,文章系统地总结了非虚构写作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

1. 事件营销增加热度:
作者强调以事件为主题的写作和营销在非虚构类文学传播中的成功策略。从2010年《人民文学》发起“人民大地·行动者”计划开始,以非虚构文字写作的行动成为文学事件。这种“事件”效用类似于齐泽克所提出的“打破稳定架构”的“事件”理论,其作用在于重新激活了文学创作者的写作动力和市场的关注。

2. 平台化的传播:
自“人间”“正午故事”等媒体平台成立以来,非虚构写作借助互联网迅速崛起。具体到《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传播,则进一步体现了媒体平台和影视改编所带来的双重效果,特别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该作品的受众从书本读者进一步扩展至更多的普通大众。这种数字化传播拓宽了非虚构写作的接受渠道,大大加速了作品的传播效率。

3. 热点主题的嵌入:
文章指出,热点主题性设计是非虚构作品传播的重要策略。以阿勒泰为例,李娟不仅书写了哈萨克民族的平凡生活,也通过真实的观察投射出深刻的文化思考。这种热点性书写使作品更具传播性、讨论性,从而成为跨媒体改编的理想材料。

非虚构写作的传播启示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非虚构写作未来传播发展的三条宝贵启示:

1. 稀缺性:
文章指出,作品主题的稀缺性是非虚构写作成功传播的必要条件。例如,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化书写在中国文学背景中长期以来是空白的,而李娟的独特视角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成为作品的重要标识。

2. 碎片性:
非连续性叙事是非虚构写作的核心特点。作者以李娟的散文化写作为例,说明这种碎片化叙事的优势在于灵活带入更多故事,使作品更贴合全媒体时代人们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3. 跨界性: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学传播充满跨界融合的机会。《我的阿勒泰》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的改编过程展现了这一特质,其成功案例证明,作品能够通过跨媒介的渠道实现再创作和深度传播。


意义与价值

文章将李娟的非虚构作品置于学理与传播的双重语境下进行分析,并揭示出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科学价值:
文章深化了对非虚构写作在文艺理论和媒介融合中的学理分析,为研究非虚构写作的传播逻辑提供了理论参考框架。

应用价值:
文章总结的传播启示为非虚构作品的创作、出版和多渠道传播策略提供了实践借鉴。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作家可以参考李娟的成功经验,调整内容创作策略,扩展传播路径。

结语

通过对李娟和其文本的深入剖析,文章进一步确立了非虚构写作在媒介融合时代的重要地位。尽管李娟的作品凭借独特的主题和传播路径迎来了高光时刻,文章也提出应全面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社会现实,以避免浅显的猎奇或消费化解读。未来,非虚构写作在记录历史、展现社会细节、传播文化价值方面将持续带来丰富的可能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