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无机富勒烯类颗粒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晶的影响

期刊:phys. chem. chem. phys.DOI:10.1039/c2cp40142h

聚合物-无机富勒烯粒子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与介观力场分析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俄罗斯科学院固体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UB RAS)的Andrey N. Enyashin与乌拉尔联邦大学(Ural Federal University)的Polina Yu. Glazyrina合作完成,发表于*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PCCP)期刊2012年第14卷,页码7104–7111。


学术背景
本研究隶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与纳米材料交叉领域,聚焦无机富勒烯类似物(IFP)作为聚合物填料时对结晶行为的调控机制。传统碳纳米管虽能增强聚合物性能,但存在成本高、分散性差及潜在毒性等问题。相比之下,二硫化钼(MoS₂)和二硫化钨(WS₂)等层状硫化物纳米粒子(IFP)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润滑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其作为填料时诱导聚合物结晶的界面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旨在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结合介观力场(MFF)模型,揭示IFP尺寸与层数对聚合物结晶的影响规律,为设计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介观力场模型构建
- 目标:简化IFP与聚合物间范德华相互作用的计算。
- 方法:将IFP视为多层同心球壳(MoS₂单层为S-Mo-S三明治结构),基于Lennard-Jones势能推导连续球壳与点原子(如CH₂单元)的相互作用方程(公式4)。
- 验证:对比原子级分辨率模型(Mo₄₈₀S₈₄₀二十面体)与MFF模型的吸附能差异,证实MFF在保留物理本质的同时显著提升计算效率(计算时间减少80%以上)。

  1. 聚合物结晶模拟

    • 体系设计
      • 纯聚合物体系:13条聚乙烯类似链(PE-C₁₀₀₀,每条1000个CH₂单元)形成的熔体滴。
      • IFP-聚合物体系:12条PE-C₁₀₀₀链包裹5 nm直径的三层MoS₂ IFP(MFF模型为9个球壳)。
    • 模拟条件:NVT系综下,从500 K高温退火至300 K,持续1 ns,分析径向分布函数(g®)和局部有序参数(p)。
  2. 关键创新

    • MFF开发:首次提出适用于球形IFP的连续介质模型,避免原子级模拟的高计算成本。
    • 柔性链模型:采用无价键角约束的PE-C₁₀₀₀链,突出IFP表面诱导的结晶效应而非链内折叠。

主要结果
1. IFP尺寸主导吸附强度
- 范德华能计算显示,IFP直径增大(5 nm→平面)使CH₂单元吸附能从-45 meV增至-55 meV,而层数(1–3层)影响可忽略(差异 meV)。
- 意义:实际应用中可优先选择大尺寸IFP以增强界面相互作用。

  1. 局部结晶促进效应

    • 纯聚合物:冷却后g®无长程有序峰,p值普遍<0.2,呈非晶态。
    • IFP-聚合物:g®与纯体系相似,但局部有序分析显示7.5%的CH₂单元p>0.25(纯体系仅1%),形成柱状有序区域(图6)。
    • 机制:IFP表面限制链段运动,促进局部平行排列,但整体仍以非晶为主。
  2. 界面能定量

    • MoS₂-聚合物界面能为-3.77 mJ/m²,表明自发吸附倾向。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
- 证实IFP通过纯物理吸附(无需化学键合)即可作为聚合物异相成核剂,其效能主要依赖粒径而非层数。
- 为纳米填料-聚合物界面设计提供普适性理论框架,可扩展至其他形态(如纳米管)。

  1. 应用前景
    • 指导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如耐磨涂层(利用MoS₂润滑性)或高结晶度工程塑料。

研究亮点
1. 方法论创新:开发首个针对IFP的MFF模型,平衡精度与效率,适用于大规模复合材料模拟。
2. 颠覆性发现:挑战“多层IFP增强界面作用”的直觉认知,证明单层与大尺寸的性价比优势。
3. 跨学科价值:成果可推广至催化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等依赖纳米-有机界面的领域。

补充
文中提及的电子补充材料(ESI)包含动态吸附过程视频,直观展示链段在IFP表面的展开行为,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视化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