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ESG的演变、逻辑及其实现[郑少华]

期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DOI:10.16538/j.cnki.jsufe.2024.04.009

本文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演变、逻辑及其实现方式。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郑少华(上海政法学院)和王慧(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撰写,发表于2024年8月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文章围绕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演变、逻辑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实现展开讨论,旨在分析ESG如何重塑公司目的,并探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和实践意义。

1. ESG的演变与背景
ESG近年来成为全球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和全球疫情爆发后,ESG被视为改善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指出,ESG的核心理念是弱化“股东至上”原则,强调公司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多方面负责。ES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而现代ESG则更多强调经济理性,认为其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保障公司长期盈利的重要机制。

2. ESG的经济与政治逻辑
从经济角度看,ESG并非外界强加给企业的负担,而是公司实现可持续盈利的保障机制。投资者逐渐接受ESG,部分原因是其能帮助公司识别和管理系统性风险,如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性风险、转型风险和规制风险。从政治角度看,ESG有助于公司获得政府的政治支持,并避免成为政府规制的对象。此外,ESG还能提升公司的社会声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 ESG的实现: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文章提出,为了有效实施ESG,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改革。首先,公司应选择合理的董事会委员会负责ESG的实施,如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或治理委员会。其次,董事会成员应承担考虑ESG的法定义务,确保其决策不仅服务于股东,还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此外,公司应改革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将ESG纳入绩效评估体系,以激励董事会成员积极落实ESG。

4. ESG的实现:信息披露与诉讼制度
ESG信息披露是确保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文章指出,ESG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包括自愿模式、强制模式和混合模式。自愿模式下,公司因股东压力主动披露ESG信息;强制模式下,政府通过立法要求公司披露ESG信息;混合模式则结合了自愿和强制两种方式。此外,文章建议推行ESG诉讼制度,以防止公司管理者对ESG的不当操纵,并确保公司对其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负责。

5. ESG的法律挑战与争议
尽管ESG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但其入法仍伴随争议。反对者认为ESG会增加公司运营成本,影响其盈利能力,并可能导致过多的诉讼。此外,ESG概念的宽泛性可能导致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滥用这一概念。然而,支持者认为ESG有助于改善公司的长期经济回报,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ESG的中国实践与法律表达
文章还探讨了ESG在中国的法律表达和实践。中国《公司法》第20条明确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被视为ESG理念的中国立法版本。然而,现行《公司法》对ESG的规定仍较为模糊,审计委员会主要扮演监事会的角色,对ESG决策的影响有限。文章建议,未来应通过法律修订或扩张解释,明确ESG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

7.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系统梳理了ESG的演变逻辑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实现路径,为ESG的法律化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不仅分析了ESG的经济与政治逻辑,还提出了具体的公司治理改革建议,对全球范围内的ESG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ESG在中国的法律表达,为中国ESG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

8. 文章的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
- 系统分析了ESG的演变逻辑,将其从早期的社会责任投资(SRI)到现代的经济理性进行了梳理;
- 提出了具体的公司治理改革建议,如董事会结构改革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
- 探讨了ESG信息披露的不同模式及其优缺点;
- 结合中国《公司法》的实践,分析了ESG在中国的法律表达与挑战。

本文为ESG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对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