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使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阴极反应及钛铝锆合金在硝酸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

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DOI:10.1007/s10800-021-01628-z

在《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22)》期刊上,研究人员Prafful Kumar Sinha和Vivekanand Kain发表了一篇题为“Investigations of Cathodic Reactions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i–Al–Zr Alloy in Nitric Acid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于2021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探讨了钛基合金(Ti–Al–Zr)在强氧化性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尤其是在硝酸环境(Nitric Acid)中的腐蚀性能和阴极反应机理。

背景及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背景涉及核反应堆乏燃料的再处理过程。在核燃料再处理PUREX(Plutonium Uranium Reduction Extraction)工艺中,硝酸(HNO3)是主要的介质,广泛用于溶解和回收铀(Uranium)和钚(Plutonium)。在此应用中,不锈钢(如304L不锈钢)因其耐腐蚀性被用于结构件和储存材料。然而,不锈钢在含氧化性离子的强硝酸(如Ce⁴⁺和V⁵⁺离子)条件下容易发生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即使在未敏化的状态下也不例外。这种腐蚀机制的主要原因是氧化性介质会溶解不锈钢表面的Cr₂O₃钝化膜。

钛及钛基合金作为替代材料,其在强腐蚀和高氧化性条件下表现出更优的耐腐蚀性。然而,虽然已有研究考察了钛基合金在沸腾硝酸中的腐蚀性能,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室温条件。此外,几乎未涉及氧化离子对钛基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现代电化学技术(如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揭示上述合金的腐蚀机理与行为。

实验流程及方法

研究材料与样品制备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钛铝锆(Ti–Al–Zr)合金。样品从厚度为3毫米的原材料板上切下,样品每边大小为20毫米,厚度为3毫米,化学成分为:Al:2.18%;Zr:2.43%;其他元素如C、Fe、Si的含量均低于0.02%;其余成分为钛。样品经打磨、超声清洗,并干燥后用于实验。

电化学实验设计

  • 实验参数:硝酸浓度分别为1M、3M和6M;氧化性离子包括Ce⁴⁺(使用硝酸铈铵((NH₄)₂Ce(NO₃)₆)作为氧化剂)和V⁵⁺(使用偏钒酸铵(NH₄VO₃)作为氧化剂);测试温度分为25°C和75°C。
  • 循环伏安法(CV):在铂电极(Pt)表面进行扫描,电位范围为-0.2 V至3.5 V(vs. Ag/AgCl),扫描速率为0.01 V/s至0.5 V/s,以观察电极表面不同阴极反应与动力学特征。
  • 电化学阻抗谱法(EIS):以辅助电极为铂电极,参考电极为Ag/AgCl,并选用Ti–Al–Zr合金作为工作电极。EIS实验主要用于研究在不同电位下钝化膜稳定性特征。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Autolab PGSTAT 302 N电化学工作站采集数据。EIS数据通过拟合等效电路,提取溶液电阻(Rs)、电荷转移电阻(Rdl)、双电层电容(Cdl)等参数。

实验结果

1. 循环伏安实验(CV)

阴极反应的分析
通过CV在铂电极表面研究了硝酸的还原机理。以下是实验的主要发现: 1. 在25°C条件下: - 硝酸中的硝酸根离子(NO₃⁻)还原反应主要呈现“直接还原”机制(Direct Reduction),其还原峰出现在0.32–0.42 V(vs. Ag/AgCl)。 - 在较高硝酸浓度(6M)且较低扫描速率下,还观察到“间接还原”机制(Indirect Reduction),其中亚硝酸根离子(NO₂⁻)成为主要的电活性中间体。

  1. 在75°C条件下:
    • 高温条件显著加速了阴极反应速率,相较于25°C,硝酸根离子的还原电流密度显著增加。
    • 亚硝酸根及其产物如NO在铂电极表面表现出更显著的吸附现象。

氧化性离子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氧化性离子(Ce⁴⁺和V⁵⁺)后: 1. Ce⁴⁺和V⁵⁺各自表现出特定的还原峰电位(分别为1.04–1.38 V和0.54–0.61 V vs. Ag/AgCl),但随着酸浓度升高,氧化性离子的还原信号逐渐减弱。 2. 含氧化性离子的环境中,阴极反应动力学增强,但同时可能加剧合金的阳极溶解。

2. 电化学阻抗谱(EIS)

EIS结果表明: 1. 显著的过程参数依赖:噪声抗测量显示钝化膜质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显著提升;75°C环境中,氧化性离子对钝化膜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 2. 双电层行为:在25°C时,钝化膜表现为单模式阻抗回路;而75°C时在部分实验条件下表现出双阻抗回路,证明存在一定的吸附现象。

研究结论及意义

该研究表明,Ti–Al–Zr合金在含氧化性硝酸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优于传统的不锈钢材料,这主要得益于其表面形成的稳定钝化膜。此外,在强氧化性条件下,高温和氧化性离子会对钝化膜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CV和EIS实验探究了钝化膜的电化学行为,为优化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高腐蚀环境下的新型合金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亮点

  1. 研究首次在高温条件下,用电化学技术系统研究了Ti–Al–Zr合金在强氧化性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2. 通过双方法(CV和EIS)验证了氧化性离子对腐蚀动力学的影响,明确了精确的腐蚀机理。

该研究为强氧化性硝酸应用中的材料选择提出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