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ERM)与意大利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意大利维罗纳大学(University of Verona)的Cristina Florio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Giulia Leoni合作完成,发表于2017年的*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期刊(第49卷,第56-74页)。研究聚焦于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系统的实施程度与意大利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及市场估值的关系。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动机
科学领域:本研究属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CG)与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RM)的交叉领域,结合会计学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
研究背景:
1. 理论争议:尽管国际文献普遍认为ERM能通过降低财务困境成本、优化投资决策提升企业价值,但实证证据有限且结论不一。例如,美国市场的研究显示ERM对非金融企业有积极影响,但对金融企业不显著(Beasley等,2008)。
2. 地域空白:现有研究集中于美国市场,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因公司治理结构(如家族企业主导、资本市场不成熟)与监管环境差异,可能影响ERM的实施效果。
3. 监管驱动:2011年意大利《公司治理准则》首次明确要求整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ICRM系统),为研究ERM的绩效影响提供了自然实验场景。
研究目标:
- 验证ERM实施程度(包括治理机制与风险评估流程)是否提升意大利上市公司的会计绩效(ROA)与市场估值(Tobin’s Q)。
- 提出更全面的ERM衡量指标,超越传统单一代理变量(如首席风险官任命)。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1. 样本与数据
- 研究对象:2011-2013年意大利米兰证券交易所所有非金融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企业后,最终样本为462个公司-年度观测值。
- 数据来源:
- ERM实施数据:手工编码公司治理报告(CG Reports)中的ERM特征。
- 财务与市场数据:AIDA数据库(会计指标)与Bloomberg(市场估值)。
2. ERM实施程度的衡量
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ERM指标,涵盖两类特征:
- 治理整合:
- CRO/ICR官员任命(二元变量,1=存在首席风险官或内部控制与风险官员)。
- 风险委员会存在性(1=设立专门的风险委员会或ICR委员会)。
- 报告频率(1=风险委员会至少每半年向董事会汇报一次)。
- 风险评估流程:
- 评估频率(1=至少每半年评估一次风险)。
- 评估深度(1=风险分析覆盖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而非仅公司整体)。
- 评估方法(1=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
- 综合指标:
- ERMScore:上述6项指标的加总(范围0-6)。
- ERMAdvanced:二元变量,ERMScore≥4定义为“高ERM实施”。
3. 绩效变量与控制变量
- 因变量:
- 会计绩效:资产回报率(ROA)。
- 市场估值:托宾Q值(Tobin’s Q)。
- 控制变量:董事会规模、独立性、公司规模、杠杆率、行业等。
4. 分析方法
- 多元OLS回归:分模型检验ERM各组件及综合指标对ROA和Tobin’s Q的影响,聚类标准误控制公司个体效应。
- 内生性检验:
- 风险中介效应:验证ERM是否通过降低风险(杠杆率、系统性风险Beta)提升绩效。
- 反向因果检验:检验前期绩效是否驱动ERM实施(Probit模型)。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ERM与会计绩效(ROA)
- 单一组件:仅风险评估方法(Ramethod)显著正向影响ROA(p<0.1),表明定量方法提升决策精度。
- 综合指标:ERMAdvanced显著提升ROA(系数2.797,p<0.01),支持假设H3。
2. ERM与市场估值(Tobin’s Q)
- 单一组件:
- 风险委员会存在性(Riskcommittee)与报告频率(Rctobod)显著正向影响Q值(p<0.01和p<0.1),反映市场重视治理层面的风险监督。
- 评估深度(Ralevel)亦显著(p<0.1),显示业务单元级风险评估增强投资者信心。
- 综合指标:ERMAdvanced显著提升Q值(系数0.191,p<0.01)。
3. 机制分析
- 风险降低效应:高ERM公司杠杆率与Beta显著更低,证实ERM通过风险控制间接提升绩效。
- 反向因果排除:短期(1年)绩效不驱动ERM实施,但长期(3-5年)高绩效企业更可能投资ERM。
4. 分样本检验
- 监管改革效应:2012年意大利CG准则修订后,ERMAdvanced对绩效的影响显著增强,凸显政策推动作用。
五、结论与价值
科学价值:
1. 理论贡献:提出ERM的多维衡量框架,弥补传统单一代理变量的不足,证实治理与流程的协同效应。
2. 情境拓展:首次在意大利市场验证ERM的绩效价值,为欧洲中小企业主导的经济体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
- 企业:应整合ERM于战略决策,尤其需加强定量风险评估与董事会层面的风险沟通。
- 监管机构:支持通过公司治理准则推广ERM,尤其在资本市场欠发达地区。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手工编码与综合指标,突破ERM衡量的碎片化问题。
2. 政策时效性:基于意大利2011年CG改革,捕捉ERM实施的动态效应。
3. 稳健性验证:通过风险中介与反向因果检验,增强结论可信度。
局限与展望:
- 样本限于非金融企业,未来可纳入金融业比较;
- ERM实施质量(如文化渗透)需质性研究补充。
(注:术语翻译示例: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企业风险管理;Tobin’s Q—托宾Q值;Corporate Governance, CG—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