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船舶非线性垂向弯矩预测:基于船体表面压力分布测量的创新研究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日本大阪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Kurniawan T. Waskito、Masashi Kashiwagi(通讯作者)、广岛大学交通与环境系统的Hidetsugu Iwashita(通讯作者)及Munehiko Hinatsu合作完成,发表于Elsevier旗下期刊《Applied Ocean Research》2020年第101卷(2020年6月26日在线发表)。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聚焦于波浪载荷(wave loads)的精确预测。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垂向弯矩(vertical bending moment, VBM)是评估结构强度的关键指标。传统方法依赖分段船模实验,但仅能测量特定截面的载荷,且难以捕捉非线性效应(如垂向弯矩在波浪中垂荡(heave)和纵摇(pitch)耦合作用下的不对称性)。为此,研究团队提出通过全船体表面压力分布测量结合数值模拟,实现VBM的高精度预测,并揭示非线性流体动力学机制。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实验设计
- 研究对象:RIOS散货船模型(比例尺未明确),船体表面布置333个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压力传感器(其中70个位于静水线以上),同步测量波浪诱导压力、船舶运动(纵荡、垂荡、纵摇)及船侧波浪轮廓。
- 创新设备:FBG传感器(PS 1000A-V6型)通过温度补偿技术(校准系数Cp、St和Cf)消除环境干扰,直径仅9mm,可实现多点同步测量。实验在九州大学RIAM拖曳水池进行,采用触发信号同步数据采集(采样频率200Hz)。
数值模拟
数据分析
主要结果
1. 压力分布验证
- 线性工况(Fn=0.0):实验与RPM计算的压力分布(无量纲化为p/ρgζa)在船体大部分区域吻合良好(图11),最大差异出现在船艏区域(相位偏差约10%)。
- 非线性工况(Fn=0.18):CFD模拟成功捕捉到波浪共振(λ/L=1.25)时压力幅值的非线性增长(图12),船艏区域压力峰值超过4.0ρgζa,实验与CFD的VBM纵向分布误差在运动共振波长处最大为25%(表6)。
垂向弯矩特性
基准验证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首次通过全船体压力分布实验揭示了波浪载荷的非线性机制,尤其是前进速度对VBM空间分布的动态影响,填补了传统分段模型实验的空白。
- 提出的FBG传感器网络与CFD/RPM协同分析方法,为船舶水弹性(hydroelasticity)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研究亮点
1. 技术创新:大规模FBG传感器阵列(333个测点)实现了全船体压力场的高分辨率测量,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空间局限性。
2. 方法创新:结合温度补偿校准(公式1)和船侧波浪轮廓同步技术,显著提升了压力数据的可靠性。
3. 理论突破:通过实验证实了航速对VBM非线性分布的直接影响,为船舶耐波性理论补充了关键证据。
其他发现
实验发现水温与气温差异超过1°C时,FBG传感器重复性下降,提示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团队正与制造商合作开发V7.0传感器以改进温漂问题。
该报告完整呈现了研究的创新性、方法论严谨性及工程应用潜力,为船舶流体力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与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