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和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学术报告
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文由张睿泽与左仁广合作完成,两人均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发表于《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25年第41卷第4期,页码1424-1441,DOI编号10.18654⁄1000-0569/2025.04.16。
学术背景
高分异花岗岩(highly fractionated granites)是经历显著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以高硅、高碱、低镁铁为特征,常与铌(Nb)、钽(Ta)、钨(Sn)等战略性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华南与喜马拉雅是中国高分异花岗岩分布最广的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分异机制及成矿专属性上存在差异。前人研究多聚焦单一区域,缺乏系统性对比。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驱动方法,揭示两地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差异,为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数据收集与筛选
- 研究整合了国内外文献及GEOROC数据库中华南(2500条)和喜马拉雅(1744条)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涵盖主量元素(如SiO₂、Al₂O₃)、微量元素(如Nb、Ta、Zr)及同位素(如⁸⁷Sr/⁸⁶Sr)。
- 采用三种划分标准筛选高分异花岗岩:
(1)Sr-Yb指标:华南(Sr<100×10⁻⁶,Yb>1.5×10⁻⁶)与喜马拉雅(Sr<400×10⁻⁶,Yb<2×10⁻⁶); (2)**Nb/Ta与Zr/Hf比值**:Nb/Ta<17且Zr/Hf<38; (3)**Rb-Ba-Sr三元图解**:Rb/(Rb+Ba+Sr)>0.35。
- 最终构建包含华南824条、喜马拉雅344条数据的高分异花岗岩数据集。
主要结果
1. 地球化学差异
- 主量元素:华南花岗岩SiO₂中位数(76.0 wt%)高于喜马拉雅(73.7 wt%),而Al₂O₃(12.7 wt% vs. 14.8 wt%)和Na₂O(3.33 wt% vs. 4.07 wt%)较低,反映华南更强烈的分异程度。
- 微量元素:华南的Nb(29.4×10⁻⁶)、Ta(6.09×10⁻⁶)含量远超喜马拉雅(10.2×10⁻⁶、1.85×10⁻⁶),指示其更富集成矿元素。
- 成因机制:华南高分异花岗岩以静态“晶粥体”热驱动分异为主,喜马拉雅则受构造驱动的流动分异影响,导致矿物分离结晶过程差异。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首次系统对比华南与喜马拉雅高分异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两地分异机制与成矿专属性的内在联系。
- 提出Zr、Hf、Nb等元素及其比值可作为区域花岗岩分类的定量指标,补充了传统定性分类的不足。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地球化学统计与机器学习,建立高分异花岗岩的定量判别模型。
2. 发现新颖:揭示两地花岗岩差异受控于分异动力学机制(热驱动vs.构造驱动),深化了对岩浆演化-成矿关联的理解。
3. 数据规模:整合超4000条数据,为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大之一。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指出,华南高分异花岗岩的稀土四分组效应更显著,可能与高温环境下熔体-流体相互作用有关,这一现象值得未来实验模拟验证。此外,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硼(B)含量异常高(中位数21.3×10⁻⁶),可能与其原岩(变泥质岩)的白云母脱水熔融成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