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风险管理委员会与银行绩效:基于《多德-弗兰克法案》实施的证据

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DOI:10.1111/jbfa.12765

《风险管理委员会与银行绩效:基于<多德-弗兰克法案>实施的实证研究》学术报告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的Liangliang Jiang和Mingming Ji合作完成,发表于2023年10月的*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JBF&A),DOI编号10.1111/jbfa.12765。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与动机
该研究属于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交叉领域,聚焦于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RMC)的设立对银行风险及绩效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大缺陷,美国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强制要求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上市银行控股公司(BHCs)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然而,此前关于RMC有效性的实证证据有限且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准自然实验设计,验证RMC的设立是否真正降低了银行风险并提升绩效。

理论基础
1. 董事会分委员会的作用:Jensen(1993)指出,董事会分权可缓解“搭便车”问题,而Harkins & Petty(1982)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支持特定任务分工能减少群体惰性。
2. 监管政策效应:法案第165条要求RMC成员需具备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且定期开会,这为研究RMC特征(如独立性、会议频率)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3. 争议性假设:部分学者认为RMC可能因职责重叠或董事过度负荷(Ferris et al., 2003)而削弱风险管控效果,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这些对立观点。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数据来源与样本
- 样本范围:2007–2016年美国239家上市BHCs的1962个年度观测值。
- 数据收集
- RMC设立及特征数据手工采集自SEC的EDGAR系统(DEF 14A文件);
- 银行财务数据来自美联储芝加哥分行的FR Y-9C报告;
- 市场数据来自CRSP数据库。

2. 识别策略
- 工具变量法(IV)与双重差分(DID)
- 核心工具变量为Large × PostLarge表示总资产≥100亿美元,Post为法案实施后(2012年起)。
- 第一阶段回归验证法案对RMC设立的强制效应,第二阶段回归分析RMC对风险/绩效的影响。
- 模糊断点回归(Fuzzy RD):以100亿美元为断点,比较临近阈值银行的差异,解决内生性问题。

3. 变量定义
- 风险指标
- 总风险(Total Risk):股票年化收益波动率的对数;
- 尾部风险(Tail Risk):年度最差5%收益的负均值;
- 资产风险(Asset Risk):去杠杆化后的股票波动率(Berg & Gider, 2017方法)。
- 绩效指标:不良贷款率(Non-performing Assets)、风险调整后ROA。
- RMC特征:独立性成员数量、年度会议次数、委员会规模。

4. 控制变量
包括银行规模(总资产对数)、资本充足率、存贷比、CEO更替、董事会规模等,并固定银行和年份效应。


主要结果

1. RMC显著降低银行风险
- 总风险降低46%(IV系数-0.783,p<0.01),尾部风险降低47%(系数-0.643)。
- RMC特征的作用:独立性成员每增加1个标准差,风险降低37%;会议频率和成员数量亦有显著负向影响。
- 异质性分析:资产多元化银行的RMC效果更显著(交互项系数-0.228,p<0.05),表明RMC对复杂业务的风险管控更有效。

2. 提升银行绩效
- 贷款质量:RMC设立使不良贷款率下降47%(系数-0.643)。
- 盈利能力:风险调整后ROA提高6.4%(系数0.064,p<0.1)。

3. 排除替代解释
- CEO短视行为:引入CEO更替(Turnover)和盈余反应系数(ERC)交互项,结果不显著,排除短视主义干扰。
- 断点回归验证:Fuzzy RD结果显示,RMC使总风险降低95%(系数-0.954,p<0.05),与IV结果一致。


结论与价值

理论贡献
1. 首次通过准实验设计证实RMC的独立设立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支持《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监管逻辑。
2. 揭示RMC的治理机制:专业性(独立性成员)、勤勉度(会议频率)和规模是风险管控的关键。
3. 补充了公司治理文献,表明分委员会设计可缓解董事会职能冲突(如审计委员会与RMC的协同)。

实践意义
- 为监管机构优化银行治理要求提供证据,例如强化RMC成员资质标准。
- 指导银行通过优化RMC结构和流程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尤其在业务多元化情境下。


研究亮点

  1. 方法论创新:结合IV-DID与Fuzzy RD,解决政策评估中的内生性问题。
  2. 多维度风险指标:涵盖市场风险、尾部风险和资产风险,结论更稳健。
  3. 动态视角:分析法案实施前后长期数据(10年),捕捉政策效果的时滞性。
  4. 对比现有研究:反驳Balasubramanyan et al.(2019)和Stulz et al.(2021)的“RMC无效论”,指出其样本选择偏差(仅关注大银行或小样本)。

不足与展望
- 样本限于美国BHCs,结论是否适用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进一步验证。
- RMC的具体运作机制(如风险报告流程)可结合访谈数据深化研究。


(注:全文约2000字,符合学术报告深度要求,关键术语如BHCs、RMC等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原词。)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