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亚临界水环境下川西糜棱岩水-热腐蚀效应研究

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DOI:10.13544/j.cnki.jeg.2024-0054

亚临界水环境下川西糜棱岩水-热腐蚀效应研究学术报告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西安科技大学的周书涛(博士生)、孙强(通讯作者,教授)、耿济世、陈应涛、张慧婷及胡鑫共同完成,发表于《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2024年第32卷第3期,标题为《亚临界水环境下川西糜棱岩水-热腐蚀效应研究》(Study on Hydro-Thermal Corrosion Effect of Western Sichuan Mylonite under Sub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DOI编号为10.13544/j.cnki.jeg.2024-0054。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3052)资助。


学术背景
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构造带是高温地热资源富集区,但同时也是地震活动频发带。地热流体的长期运移可能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影响断层岩石的力学稳定性,进而诱发地震。糜棱岩作为断层带常见的韧性剪切变形岩石,其在水热环境下的腐蚀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亚临界水(100~374 ℃,饱和蒸汽压0.1~22.1 MPa)环境下糜棱岩的元素溶解规律与孔隙结构演化,揭示其对断层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为地热开发与地震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样品制备
糜棱岩采自四川冕宁县金河-箐河断裂带北段,粉碎至20~30目颗粒,105 ℃烘干备用。通过偏光显微镜鉴定初始矿物组成,确认其主要为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和绢云母。

  1. 高温水-岩作用实验

    • 设备:采用江苏拓创科研仪器有限公司的TCWYF-6型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置石英试管盛放5 g岩石样品与60 mL去离子水,釜体密封采用石墨烯材料以确保高温高压稳定性。
    • 温度梯度:设置100 ℃、150 ℃、200 ℃、250 ℃、300 ℃和350 ℃共6组,恒温72小时后自然冷却。全程启用液冷保护装置。
  2. 元素溶解分析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反应后溶液中Si、Na、Ca、K、Al、Mg的浓度,按公式计算溶解速率(R):
    [ R = \frac{C_i - C_0}{t(A/V)} ] 其中,( C_i )为元素浓度,( A )为样品总表面积(8.04825 m²),( V )为溶液体积(0.06 L)。

  3. 孔隙结构表征
    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LTNA)分析处理前后样品的孔隙分布,基于BJH模型计算微孔(<2 nm)、中孔(2~50 nm)和大孔(>50 nm)体积,并利用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以评估孔隙复杂性。


主要结果
1. 元素溶解特征
- Si主导溶解:Si的溶解速率在100~350 ℃范围内与温度呈正相关,350 ℃时达峰值(9.89×10⁻⁷ mol·m⁻²·h⁻¹),为100 ℃的10.97倍。
- 金属元素差异:Na、Ca在低温段(<200 ℃)溶解速率较高(峰值分别为0.29×10⁻⁷和0.28×10⁻⁷ mol·m⁻²·h⁻¹),而K、Mg、Al的溶解速率始终较低(<0.07×10⁻⁷ mol·m⁻²·h⁻¹)。
- 机制解释:高温下水的介电常数降低削弱了离子键(如Na-O)的溶解能力,但促进了极性键(如Si-O)的断裂,导致石英在近临界温度下成为最活跃矿物。

  1. 孔隙结构演化
    • 孔隙体积增长:总孔体积从25 ℃的0.00541 cm³·g⁻¹增至350 ℃的0.00659 cm³·g⁻¹,其中微孔和中孔分别增加100%和24%。
    • 分形特征:大孔分形维数由100 ℃的2.69升至350 ℃的2.81,表明孔隙连通性变差,结构复杂性增加。
    • 吸附曲线变化:高温处理后样品出现Ⅳ型等温线和H3型回滞环,反映狭缝孔发育,比表面积随温度上升而增大。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揭示了亚临界水环境下糜棱岩的不一致溶解机制,明确了Si的溶解主导性及温度对元素析出的分异影响。
- 阐明了水热腐蚀通过破坏硅酸盐矿物骨架导致孔隙结构劣化的过程,为断层活化机理提供了微观证据。

  1. 应用意义
    • 为评估地热开发中流体注入对断层稳定性的风险提供理论支撑,提示需关注高温段(>300 ℃)的岩石强度衰减问题。
    • 提出的孔隙演化模型可应用于地热储层改造与地震灾害预警。

研究亮点
1. 创新方法:首次结合ICP-MS与LTNA技术系统量化糜棱岩在亚临界水环境下的元素-孔隙协同演化。
2. 关键发现:Si的异常高溶解速率与孔隙分形维数升高的关联性,揭示了水热腐蚀对断层岩的“自强化”劣化机制。
3. 学科交叉:融合地球化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为高温地热系统的多场耦合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其他价值
研究还对比了花岗岩与糜棱岩的溶解差异(引用Zhou et al., 2023),指出糜棱岩因富含石英和云母更易受高温流体影响,这一发现对区域断层带选型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