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直接Z型光催化系统的三层光催化系统设计:提高太阳能制氢效率

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DOI:10.1016/j.apsusc.2024.160470

学术研究报告:基于直接Z型光催化系统的三层光催化系统设计——提升太阳能制氢效率

第一作者及单位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与异质材料中心的Shuang Li(李爽),合作作者包括Linghui Wang(王凌辉)、Tao Shen(沈涛)、Jia Liu(刘佳)、Zhong Fang(方忠)及Ji-Chang Ren(任继昌)。研究成果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期刊(2024年卷669期,文章编号160470)。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光催化水分解(photocatalytic overall water splitting)领域,旨在解决传统光催化系统太阳能制氢(solar-to-hydrogen, STH)效率低的核心问题。直接Z型(direct Z-scheme)光催化系统虽能通过高效分离光生载流子提升氧化还原能力,但其界面载流子复合导致仅50%的载流子被利用,限制了STH效率。为此,作者提出基于Janus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Janus TMDCs)和SnSe₂的三层光催化系统设计,以突破效率瓶颈。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材料筛选与异质结构建

  • 研究对象:选择6种Janus TMDCs(MoSSe、MoSTe、MoSeTe、WSSe、WSTe、WSeTe)作为产氢光催化剂(HEP),单层SnSe₂作为产氧光催化剂(OEP),构建二维范德华(vdW)异质结。
  • 计算方法: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VASP软件,PBE泛函结合HSE06修正),通过能带结构、平面平均静电势分析筛选出MoSeTe/SnSe₂和WSeTe/SnSe₂两种直接Z型系统,其STH效率分别为10.14%和9.18%。

2. 三层系统设计与优化

  • 创新设计:在单层Z型系统基础上,引入双层Janus TMDCs(如双层MoSeTe/SnSe₂),形成三层光催化系统。
  • 载流子路径调控:通过Janus材料的本征偶极矩(intrinsic dipole)和界面电场协同作用,减少载流子复合。计算表明,三层系统的STH效率提升至11.94%(MoSeTe/SnSe₂)和10.78%(WSeTe/SnSe₂),较单层系统分别提高17.75%和17.43%。

3. 缺陷工程与催化活性验证

  • Te空位引入:在Janus TMDCs表面引入6.25%的Te空位,显著提升氢析出反应(HER)活性。自由能计算证实,中性pH条件下,缺陷系统可自发完成HER和氧析出反应(OER)。
  • 光吸收性能:通过GW+BSE方法计算光吸收谱,显示异质结在可见光区吸收边红移,光捕获能力增强。

主要结果与逻辑关联

  1. 直接Z型系统验证

    • 能带对齐分析显示MoSeTe/SnSe₂和WSeTe/SnSe₂符合II型能带排列(type-II alignment),且界面电场方向与Janus材料本征偶极一致(图2d)。
    • 界面原子构型(Se-Se键合)避免S-Se构型导致的偶极抵消,维持强界面电场(图S4-S5)。
  2. 三层系统效率提升机制

    • 双层Janus TMDCs的能带交错排列(staggered alignment)减少载流子复合路径(图3c)。
    • 载流子利用率提升的关键在于:界面电场加速HEP-OEP间复合,而本征偶极分离HEP层内载流子(图S14-S15)。
  3. 缺陷工程的作用

    • Te空位使HER自由能从正值降至负值(图4c),克服了原始Janus表面对HER的惰性。OER的决速步(O*→HOO*)在光生空穴驱动下自发进行(ΔG)。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提出“三层光催化系统”新策略,通过Janus材料本征偶极与界面电场协同优化载流子路径。
    • 首次将Janus TMDCs与SnSe₂结合,突破传统Z型系统效率限制,STH效率超过商业化阈值(10%)。
  2. 应用前景

    • 中性环境下自发水分解的特性(无需额外偏压)适合规模化制氢。
    • 缺陷工程方案为其他二维光催化剂活性调控提供参考。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设计:三层结构通过载流子路径分步调控,实现效率提升(专利潜力)。
  2. 多尺度计算验证:结合DFT、GW+BSE、AIMD模拟,全面评估材料稳定性与性能。
  3. 跨学科意义:融合能带工程、缺陷化学与光催化理论,为高效催化剂设计提供新范式。

其他有价值内容

  • 局限性:Janus材料本征偶极对光生载流子做功会轻微降低STH效率,未来需探索低偶极极性材料。
  • 扩展性:该设计原则可推广至其他vdW异质结(如ZrS₂/InSe),但需满足能带对齐与偶极方向匹配条件(第3.4节)。

(全文约2000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