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

期刊: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DOI:10.1146/annurev-economics-051420-110410

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综述文章。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Pablo Fajgelbaum和Amit Khandelwal撰写,分别来自Princeton University和Columbia University,于2021年9月首次发布,并于2021年12月修订,发表在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上。文章的主题是“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旨在回顾和分析2018年至2019年中美贸易战对两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并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

首先,文章回顾了中美贸易战的背景。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且最突然的贸易政策转变之一。到2019年底,美国对中国约3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对约1000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实施了报复性关税。尽管两国在2020年1月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但截至2021年,这些关税仍然存在。文章指出,经济学家们通过多种数据和方法评估了贸易战对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并总结了这些研究的发现。

其次,文章探讨了贸易战的总体福利影响。根据标准贸易模型,关税的传递效应(pass-through)是评估贸易壁垒对福利影响的关键因素。文献表明,由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体量足够大,理论上关税的传递效应应是不完全的(即关税前的进口价格会随着关税的上升而下降)。然而,实证研究发现,关税对含税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是完全的(即含税进口价格与关税变化完全同步上升)。文章讨论了这一发现可能的解释,并指出总体影响还取决于通过出口价格体现的生产者效应以及关税收入的变化。

第三,文章分析了贸易战的分配效应。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商品的消费者通过价格上涨承担了关税的主要成本,贸易战降低了美国和中国的总体实际收入,尽管相对于GDP而言,降幅并不大。文章还回顾了研究贸易战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跨行业就业以及美国各地区收入和消费的空间分布来探讨分配效应的论文。

第四,文章总结了贸易战的背景和关键事件。2018年2月,美国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加征关税,随后对钢铁和铝加征关税。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对此进行了报复。2018年8月,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指控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技术强制转让和知识产权盗窃。随后,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了五轮关税,中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报复。2020年1月,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但关税仍然存在。

第五,文章讨论了标准贸易模型中的福利公式。文章围绕Dixit和Norman(1980)提出的公式展开讨论,该公式在古典模型中可以用来计算进口关税变化对总体福利的影响。公式表明,一个国家的福利改善取决于进口价格的下降或出口价格的上升,而福利的恶化则取决于关税导致的进口数量减少。文章指出,尽管这一公式在复杂的古典环境中仍然适用,但实际估计贸易战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结构假设。

第六,文章回顾了关于进口价格对关税响应的研究。多项研究表明,美国进口价格对关税的传递效应是完全的,即含税进口价格与关税变化完全同步上升。这一发现与之前的文献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美国和中国的经济体量足够大,理论上关税的传递效应应是不完全的。文章讨论了可能的解释,包括需求弹性、供给弹性、需求转移因素、供给转移因素以及价格粘性等。

第七,文章分析了贸易战对生产者出口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美国出口价格对中国的报复性关税没有显著下降,表明美国生产者可能能够灵活调整出口目的地。然而,使用BLS微观数据的分析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中国报复性关税下有所下降。此外,美国出口价格还受到进口成本上升的影响,导致出口价格上涨。

第八,文章总结了贸易战的总体和分配效应。研究表明,贸易战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相对GDP而言较小,但对特定行业和地区的分配效应较大。文章还讨论了贸易战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指出贸易战宣布后股市出现了显著的下跌,尽管这一反应可能与实际经济影响不一致。

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贸易战的长期影响、生产转移、关税豁免的政治经济学影响以及贸易战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地缘政治影响。文章认为,尽管贸易战的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但其对全球贸易体系和国际关系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提供了对贸易政策效应的深入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相结合,揭示了贸易战对消费者、生产者及全球经济的多层次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