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Donald C. Sundberg和Yvon G. Durant撰写的综述文章,发表于2003年的《Polymer Reaction Engineering》期刊。文章主题聚焦于乳胶颗粒形态学(latex particle morphology)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在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过程中如何控制颗粒形态,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应用于涂料、粘合剂、增韧剂和医疗诊断等领域。
乳胶颗粒的形态控制是生产高质量乳液产品的关键。通过调整配方和工艺变量,可以操纵颗粒结构,生成多种不同的形态。形态学的表征技术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y),包括对完整颗粒和切片颗粒的观察。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通常结合多种表征技术以提高解释的清晰度。
文章详细探讨了影响乳胶颗粒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聚合物-水界面和聚合物-聚合物界面的界面张力(interfacial tension)以及交联密度(crosslinking density)。这些因素决定了颗粒的平衡形态(equilibrium morphology)。此外,配方变量如单体组成、引发剂类型、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等也会显著影响界面张力和交联密度,从而影响最终颗粒形态。
在低粘度条件下,乳胶颗粒的两相可以完全分离,形成平衡形态。然而,在实际的乳液聚合过程中,颗粒形态往往处于非平衡状态(non-equilibrium morphology),因为反应和扩散过程在高度粘稠的相中同时进行。文章指出,尽管在理解平衡形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非平衡形态的理解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章综述了多种用于表征乳胶颗粒形态的技术,包括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等。电子显微镜是最常用的技术,特别是通过化学染色增强不同相之间的对比度。原子力显微镜则通过相位调制技术记录不同相的机械性能差异,适用于薄膜、粉末和颗粒的表征。
文章还介绍了生产复合颗粒的标准工艺,包括使用预种子颗粒(pre-seed particle)控制颗粒尺寸,以及通过半连续进料(semi-batch feed)方式控制单体组成和热生成。文章详细讨论了批处理(batch process)和半批处理(semi-batch process)对颗粒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单体进料速率下,颗粒内部的单体浓度和聚合物扩散性如何影响最终形态。
交联对乳胶颗粒形态的影响也得到了详细讨论。交联密度增加会导致颗粒形态从倒核壳结构(inverted core-shell)转变为核壳结构(core-shell)。此外,共聚物的引入增加了体系的复杂性,因为共聚物的组成漂移(compositional drift)会影响单体的分布和界面张力,从而影响最终形态。
极性单体(如羧酸单体)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也被广泛讨论。这些单体可以显著改善乳胶颗粒的机械性能和冻融稳定性,并且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合层,影响颗粒的形态和最终应用性能。文章指出,尽管极性单体的应用广泛,但其对颗粒形态的具体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文章还探讨了混合体系,特别是聚氨酯(polyurethane, PUR)与丙烯酸聚合物(acrylic polymers)的组合。这种混合体系结合了两种聚合物的优点,提供了优异的耐候性和溶剂抵抗性。文章指出,尽管混合体系在商业上具有重要应用,但其基础研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形态控制方面。
本文综述了乳胶颗粒形态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系统地总结了影响颗粒形态的关键因素和表征技术。文章不仅为乳液聚合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开发新型乳液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对非平衡形态和混合体系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是乳胶颗粒形态学领域的一篇重要综述,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