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Guoxiu Fan撰写,来自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发表于2024年第9卷第1期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并由Association-Institute for English Language and American Studies在北马其顿出版。文章是一篇学术性综述,聚焦于对中国热门IP《鬼吹灯》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从网络文学到影视形式的成功转化路径,重点关注IP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鬼吹灯》是中国作家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创作的网络奇幻小说系列,自2006年开始连载后,迅速成为中国热门IP之一。随着市场对IP开发的需求,高人气IP逐渐受到资本、市场和受众的青睐,但也凸显出知识产权运营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旨在分析《鬼吹灯》IP改编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失误与过度消费行为,并提出优化策略。这一议题不仅与网络文学和影视产业交叉发展密切相关,也是IP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方向。
作者对《鬼吹灯》系列的IP开发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指出了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1 权益分配混乱:
《鬼吹灯》小说版权起初就脱离了作者的控制,目前版权极度分散。图书专有权由起点网持有,电影改编权分别被Dreamer Pictures(Beijing)和万达影视购买,网络剧改编权则由腾讯影业拥有。这种碎片化的版权分割导致改编的视觉风格和角色形象严重缺乏统一性,超过10位演员饰演了主角胡八一,观众难以形成一个一致的角色认知,IP品牌形象被削弱。
1.2 改编逻辑混乱:
部分影视改编作品随意修改原作内容,不尊重原著粉丝的喜好,导致评价低迷。例如,《九层妖塔》和《云南虫谷》对原著的改编背离了核心精神,导致口碑和票房双失利。此外,多部改编作品未按照原著的时间线制作,观众难以获得完整叙事的体验。而多次对同一情节的重复改编也引发了观众的倦怠感。
1.3 缺乏统一风格:
不同导演对《鬼吹灯》IP改编作品的风格把控不一,文章统计显示,33部改编作品由24位导演执导,72.73%的差异率导致IP作品间风格割裂,未能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系列风格,影响IP的品牌效应。
1.4 过度消费削弱IP生命力:
由于《鬼吹灯》版权在2006年早期被低价出售,相关改编权被商业机构快速多线开发。这种快速商业化的行为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情节混乱、人设不统一。高频率的改编消费透支了原著和粉丝积累的口碑。
尽管《鬼吹灯》系列改编面临诸多问题,网剧《鬼吹灯之龙岭迷窟》却以高评分和热度成为正面案例。作者分析了其成功的关键原因:
2.1 尊重原著:
导演费振翔、制片人管虎等制作团队高度尊重原著,再现了经典场景和细节,避免了大幅改动剧情,满足了原著粉丝的期待,也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口碑。
2.2 高质量制作:
本剧全程依靠实景拍摄,摆脱了严重依赖特效的行业惯例,凸显了制作的用心和水准。同时,导演在视觉呈现和对白设计上表现卓越,营造出幽默与惊悚并存的观感。
2.3 严谨节奏与精准选角:
剧集结构紧凑,信息量丰富,选角精准。潘粤明饰演的胡八一、姜超的王凯旋等角色充分贴合观众预期,幽默与剧情的平衡增强了代入感。
为探讨未来IP发展的优化方向,作者将《鬼吹灯》IP的改编经验与J.K. 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进行了对比分析:
3.1 内容创作:
《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罗琳亲自担任编剧或制片,以确保影视内容忠于原著精神。演员和角色的一致性也让观众与角色成长产生共鸣。而《鬼吹灯》改编过程中,原创作者缺乏参与度,导致对原作精神的传承不足。
3.2 品牌价值塑造:
自2001年开始,《哈利·波特》电影按年分布拍摄和上映,并通过前传《神奇动物》系列扩展其IP宇宙。相比之下,《鬼吹灯》的改编过于急功近利,未能系统化地构建IP品牌。
3.3 IP系统性改进:
《神奇动物》作为《哈利·波特》的内容扩展范例,为其IP持续注入新能量。而《鬼吹灯》的IP项目,如《寻龙诀》,尽管拥有市场表现,但无法摆脱快消式开发所带来的挑战。未来解决方案包括版权方的协作开发,以及矩阵化、长期战略运营。
作者在文末指出,IP改编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升改编质量和品牌效应:
通过对《鬼吹灯》电视剧与电影改编的深度反思,文章为中国IP运营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并展望了中国网络文学IP从单点开发向全产业链发展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