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详细学术报告:
钴-磷配合物对有机叠氮化物的新型活化模式研究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化学系的Kunwoo Lee、Seji Kim和Yunho Lee*(通讯作者)合作完成,发表于*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期刊,接收日期为2025年7月8日,DOI号为10.1039/d5qi01338k。
研究领域与动机
该研究属于无机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交叉领域,聚焦于金属-氮烯(metal-nitrenes)中间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氮官能团引入反应中的应用。金属-氮烯是C–H键胺化、氮杂环丙烷化等反应的关键中间体,但其从有机叠氮化物(organoazides)前体生成的路径尚不明确。传统研究多关注金属-氧烯(metal-oxo)类似物,而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钴-磷(Co–P)配位框架通过[2+3]环加成选择性活化有机叠氮化物的新机制,突破了以往依赖Nα–Nβ键断裂的经典路径。
科学问题与目标
研究团队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 如何通过金属-配体协同(Metal-Ligand Cooperativity, MLC)策略实现有机叠氮化物的定向活化;
2. 钴-磷配合物是否可形成罕见的五元金属环状磷叠氮(phosphazido)中间体;
3. 探索Nβ–Nγ键断裂的新颖脱氮(deazotation)路径。
1. 磷叠氮钴(II)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研究对象:以二聚体钴溴配合物((P2P–PP2)(CoBr)2)为起始原料,与苯基叠氮(PhN3)或苄基叠氮(BnN3)反应。
- 关键步骤:在室温THF溶液中反应2小时,通过[2+3]环加成形成单核磷叠氮钴(II)配合物((P2P–N3R)CoBr,R=Ph或Bn),产率高达97-98%。
- 表征技术:
- 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五元环结构(Co–P–Nα–Nβ–Nγ),显示Nα–Nβ与Nβ–Nγ键长差异(如1.301(8) Å vs. 1.325(8) Å);
- 电子顺磁共振(EPR)证实Co(II)的d7电子构型(g = [2.23, 2.21, 2.01]);
- 红外光谱中N3振动峰(PhN3: 2054 cm−1;BnN3: 2094 cm−1)揭示电子效应对叠氮活化的影响。
2. 氮烯转移反应的光化学路径
- 实验设计:对配合物1(R=Ph)进行254 nm紫外光照射,触发N2释放并生成亚氨基磷钴(iminophosphide)物种((PvNPhP)CoBr)。
- 结果:
- 晶体结构显示P=N双键长度1.614(5) Å,证实氮烯转移至磷中心;
- 对比传统金属-氮烯路径,此反应通过Nα–Nβ断裂实现,而苄基衍生物1′未能发生类似转化,表明芳基叠氮的共轭稳定作用关键。
3. 还原态钴(I)配合物的功能化与Nβ–Nγ键断裂
- 步骤:
- 配合物1经钾石墨还原后与CO配位,获得单核钴(I)-羰基配合物((P2P–N3R)Co(CO));
- 通过路易斯酸(B(C6F5)3)或甲基化试剂(MeOTf)修饰Nγ位点,形成硼烷加合物(5)或甲基化产物(6)。
- 突破性发现:
- 甲基化产物6的晶体结构显示Nβ–Nγ键显著拉长(1.281(9) Å),首次实现热解诱导的Nβ–Nγ断裂;
- 后续反应生成5元金属环状产物(7),涉及甲基氮烯插入乙腈的C–N偶联,验证了“磷-三氮烯(phospha-triazene)”中间体的存在。
科学意义
- 提出“金属-磷协同活化”新概念,扩展了MLC在氮烯化学中的应用;
- 发现首例通过Nβ–Nγ断裂的脱氮路径,为设计非经典氮转移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潜力
- 磷叠氮中间体的可控功能化可用于合成含氮杂环或胺类化合物;
- 钴-磷体系的电子可调性有望开发高效C–H胺化催化剂。
(注:文中专业术语如“phosphazido”译为“磷叠氮”,“iminophosphide”译为“亚氨基磷”,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