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玉米生育期分类与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期刊:养殖技术顾问

玉米生育期分类及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综述

作者赵秀萍(黑龙江省五常市民意乡农业畜牧综合服务中心)在《养殖技术顾问》2014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玉米的生育期划分及生长发育特性》的论文。该文系统梳理了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生育期划分标准、不同生育阶段的生理特点,以及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玉米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及区域化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玉米生育期的分类标准

玉米生育期定义为从播种到新种子成熟的天数,其长短受品种、播种期、光照和温度等因素影响。文中将全生育期划分为10个关键发育时期:
- 播种期:播种当日;
- 出苗期:60%幼苗出土高度达2~3厘米;
- 拔节期:60%植株茎节开始伸长;
- 抽雄期:60%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厘米;
- 成熟期:90%植株籽粒硬化且呈现品种固有颜色。

支持数据:全生育期需积温1 800~2 800℃,耗水量500~800毫米,日照时数春播900小时、回茬610小时。积温每减少100℃可导致减产7.6%。

2. 品种生育期差异与适应性

根据生育期长短,玉米品种分为三类:
- 早熟种(70~100天):积温1 800~2 200℃,株矮叶少(14~18片),千粒重150~250克,稳产但产量低;
- 中熟种(100~120天):积温2 300~2 600℃,适应性广,千粒重200~300克;
- 晚熟种(120~150天以上):积温2 500~2 800℃,植株高大,千粒重超300克,产量高但需长生长季。

理论依据:生育期差异主要由出苗至抽雄阶段的长短决定,适时早播可延长此阶段,促进营养积累与幼穗分化。

3. 生育阶段的生理特性

玉米生长分为三大阶段:
- 苗期(出苗至拔节):以根系建成为中心,营养生长为主;
- 穗期(拔节至抽穗):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包括拔节期、大喇叭口期(雌穗小花分化)等关键节点;
- 花粒期(抽穗至成熟):生殖生长主导,籽粒建成。

观察指标:大喇叭口期可通过叶片形态(喇叭状丛生)及弹性小穗触感判断。

4. 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

  • 温度:玉米为喜温作物,需≥10℃积温完成生育周期。抽雄前生育期长短与积温负相关,抽雄后则相对稳定。
  • 光照:短日照加速发育,但玉米属非典型短日作物,长日照下仍可开花。早熟种对光照迟钝,晚熟种敏感。光补偿点1 500米烛光,饱和点30 000~50 000米烛光。
  • 引种规律:北种南引宜选晚熟种(温度升、日照短);低海拔至高海拔宜选早熟种(温度降);低纬度至高纬度需短生育期品种(日照延长)。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理论价值:明确了玉米生育期划分的量化标准,揭示了温度与光照对发育阶段的动态影响机制。
  2. 应用指导:为品种区域化布局(如黑龙江省高寒区宜早熟种)、栽培措施优化(适时早播、水分调控)及引种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创新性:提出生育期差异的核心在于出苗至抽雄阶段,并量化了积温与产量的线性关系(每100℃温差影响7.6%产量)。

该文通过整合农学观测数据与环境生理学理论,系统解答了玉米生产中“何时播、如何管、怎样引”的关键问题,对寒地玉米种植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