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切浸萌递送系统实现无组织培养的植物遗传修饰

期刊:The Innovation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345

类型a:这篇文档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

主要作者和机构及发表信息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曹雪松(Xuesong Cao)、谢洪涛(Hongtao Xie)、宋明亮(Minglei Song)等,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论文于2022年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期刊《The Innovation》上。

学术背景
这项研究属于植物遗传学和基因编辑领域。基因递送是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当前的递送方法依赖繁琐且昂贵的组织培养过程,并且仅适用于极少数植物种类。因此,开发一种无需组织培养的高效基因递送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种名为“切-浸-萌芽”(cut-dip-budding, CDB)递送系统,实现对多种植物的稳定遗传转化和基因组编辑,从而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研究流程
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实验对象选择与处理:研究选取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包括两种草本植物(俄罗斯蒲公英Taraxacum kok-saghyz和冠状苜蓿Coronilla varia)、一种块根植物(甘薯Ipomoea batatas)以及三种木本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刺五加Aralia elata和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chinense)。每种植物的样本数量根据实验需求有所不同,例如甘薯实验中使用了60个外植体。
2. CDB递送系统的操作流程
- 首先将3-4周龄的幼苗在非无菌环境中切断,通常在茎-根交界处附近切割。
- 切断后,将切口部分用含有目标基因或基因编辑工具的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K599)感染,并在蛭石中培养。
- 大约2周后,形成转基因阳性毛状根(hairy roots),这些根经过进一步培养可产生转基因芽。
- 将转基因阳性根切成2-3厘米长的片段,并放置在湿润土壤表面以促进芽的形成。
- 数周后,从根段上长出转基因阳性芽,并将其移植到土壤中进行正常生长。
3. 数据分析与验证
- 通过PCR分析和测序技术验证转基因芽是否成功整合了目标基因。
- 对目标位点的编辑效率进行评估,例如通过Sanger测序或TA克隆技术检测目标位点的突变情况。

主要结果
1. 俄罗斯蒲公英的遗传转化:研究成功利用CDB系统实现了俄罗斯蒲公英的遗传转化。通过对PDS基因的敲除实验,获得了白化表型的转基因植株。结果显示,在三次独立实验中,CDB系统的转化效率较高,能够稳定地生成转基因植株。
2. 甘薯的基因编辑:研究团队在甘薯中成功应用了CDB系统,实现了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如GBSSI、SBEI和SBEII)的编辑。通过碘染色和淀粉含量测定,发现基因编辑显著改变了甘薯块根中的淀粉组成。例如,GBSSI基因敲除使直链淀粉含量从27.4%降至3.5%,而SBEII基因敲除则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至33.8%。
3. 木本植物和豆科植物的转化:CDB系统还成功应用于三种木本植物(臭椿、刺五加和海州常山)以及冠状苜蓿的遗传转化。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在不同科属的植物中高效递送基因编辑工具,并生成转基因植株。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CDB递送系统,能够在无需组织培养的情况下实现多种植物的遗传转化和基因组编辑。这一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经济作物(如甘薯)、果树(如苹果、葡萄)以及其他难以转化的植物。CDB系统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缩短育种周期和提高转化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该系统为未来探索更多植物的基因功能和代谢工程奠定了基础。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递送方法:CDB系统无需组织培养,操作简单且适用范围广。
2. 高效性和普适性:该系统在多种植物中均表现出较高的转化效率,包括草本植物、块根植物和木本植物。
3. 实际应用价值:通过CDB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快速生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植物性状,例如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甘薯品种。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控根蘖能力(root suckering)来扩展CDB系统的适用范围。未来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根蘖调控因子,从而使更多植物适合使用CDB系统进行遗传转化。此外,该研究为植物病毒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