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团队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了一项改进的高效热不对称交错PCR(modified high-efficiency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 mhiTAIL-PCR)技术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谭建涛、龚奇等共同完成,于2019年5月29日在线发表,旨在解决传统基因组步移(genome walking)技术中长片段侧翼序列扩增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克隆已知区域相邻的未知侧翼序列(flanking sequences)对基因功能分析、转基因整合位点鉴定等至关重要。传统方法如反向PCR(inverse PCR)和连接介导PCR(ligation-mediated PCR)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而基于随机引物的TAIL-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虽简化了流程,但受限于DNA聚合酶活性和简并引物(degenerate primers)效率,扩增产物通常短于1.5 kb。刘耀光团队此前开发的hiTAIL-PCR虽提高了成功率,但仍无法满足长片段扩增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引物设计、引入新型扩增策略和高保真酶,开发了mhiTAIL-PCR方法。
研究团队设计了4种改良的长简并引物(modified long arbitrary degenerate primers, mLADs),其特点包括:
- 降低简并度:5-9位含576倍简并度(原LAD为1024倍),减少错配;
- 抑制自配对:通过限制3’端两个位点为三核苷酸(而非四核苷酸)避免引物二聚体;
- 共用5’尾巴序列:29 nt的GC-rich序列(GC含量62.1%)作为后续扩增引物AC0/AC1的结合位点,并产生抑制PCR效应(suppression-PCR effect)。
预扩增阶段:
- 线性富集:先用特异性引物(如RB-0A)进行10轮高严谨性循环,生成目标单链;
- 锚定结合:1轮低严谨循环(25°C)使mLAD与侧翼序列结合,引入AC0/AC1位点;
- 指数扩增:25轮常规PCR,以AC0(Tm 58-60°C)替代mLAD作为扩增引物,优先扩增长片段。
初级与次级TAIL-PCR:
- 抑制短产物:利用AC1(Tm 50-52°C)和带24 nt尾巴的特异引物(如RB-1A)形成发夹结构,抑制短片段( kb)扩增;
- 嵌套引物增强特异性:次级PCR采用内引物(如RB-2A)进一步富集目标产物;
- 热循环优化:交替使用高严谨和低严谨循环(tail-cycling),减少非特异扩增。
采用Phanta Max超保真DNA聚合酶(Vazyme),其长片段扩增能力显著优于传统Ex Taq酶(Takara),产物长度可达3-4 kb(图1c/d)。
在72个转基因水稻(紫胚乳稻和虾青素稻)的测试中:
- 成功率:95.8%(69/72),与hiTAIL-PCR相当;
- 产物长度:使用Phanta酶时达3-4 kb,Ex Taq酶则限制在2 kb内;
- 特异性:所有测序产物均含目标T-DNA侧翼序列(图S3)。
mhiTAIL-PCR通过三大创新——mLADs引物、AC0预扩增策略和高保真酶系统,实现了长片段侧翼序列的高效克隆。其科学价值在于:
1. 技术突破:解决了PCR-based genome walking的片段长度限制;
2. 应用广泛性:适用于任何生物的未知序列克隆,尤其适合转基因整合分析;
3. 高通量适配:配套96孔板方案可批量处理样本。
该研究为基因组编辑、转基因鉴定等领域提供了高效工具,相关引物设计和实验方案已通过补充材料公开,具有较高的方法学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