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三七收获机挖掘铲减阻特性分析与试验

期刊:农业机械学报DOI:10.6041/j.issn.1000-1298.2024.07.017

类型a:学术研究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王法安、倪畅、张兆国、徐红伟、解开婷、王博洋团队完成,发表于《农业机械学报》2024年7月第55卷第7期(DOI:10.6041/j.issn.1000-1298.2024.07.017)。研究依托云南省高校中药材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002004)、云南省科技厅青年基金(202401AU070196)等资助。

学术背景
研究聚焦丘陵山区三七(Panax notoginseng)机械化收获的瓶颈问题:传统人工采挖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现有挖掘铲存在阻力大、根茎损伤率高的问题。三七作为浅根茎中药材,其根须繁多且种植土壤黏重,导致现有装备难以兼顾低阻与低损伤。研究目标是通过仿生设计与参数优化,开发一种减阻性能优异的挖掘铲,为三七收获机械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
- 力学模型构建:基于三面楔原理建立挖掘阻力模型,推导入土角(β)、铲面倾角(α)与阻力角(δ)的数学关系,确定阻力最小化条件(β≈45°)。
- 铲型设计:对比四种铲型:平面式、二阶式、组合式及仿生式(基于野猪头部曲线拟合的素线方程:(y_s = -0.0212x^2 + 7.68),脊线方程:(y_j = 0.0937x^2 - 0.0152x + 0.638))。通过SolidWorks建模,关键参数包括铲长(354 mm)、铲宽(40 mm)、铲刃倾角(70°)。

  1. 离散元仿真(DEM)

    • 模型构建:采用Hertz-Mindlin(no slip)接触模型,土壤颗粒参数(泊松比0.4、密度1350 kg/m³)与三七根茎扫描模型耦合。
    • 运动轨迹分析:追踪颗粒三轴位移,发现仿生铲面通过改变土壤流向(x向位移增加15%)显著降低阻力。最优参数组合下仿真阻力为435.01 N,验证试验均值439.75 N(误差<1.1%)。
  2. 土槽台架试验

    • 正交试验设计:以入土角(15°–35°)、铲片间距(40–80 mm)、速度(0.4–1.2 m/s)为变量,使用轮辐式传感器采集阻力数据。
    • 高速摄影验证:500 fps拍摄根土运动轨迹,证实仿生铲减少壅土(土壤颗粒承载量降低23%),与仿真结果一致性达92%。

主要结果
1. 减阻性能:仿生铲阻力较传统铲降低34.7%(平面式989.88 N vs. 仿生式549.72 N),主因为其曲率变化优化了土壤流动。
2. 参数敏感性:入土角对阻力影响最大(贡献率61.2%),最优组合为β=15°、间距=80 mm、v=0.4 m/s。
3. 根土分离效果:仿生铲的根茎损伤率降至5.3%(传统铲≥12%),得益于其“拱形曲面”减少根茎缠绕。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将野猪头部仿生曲线应用于挖掘铲设计,揭示了曲率变化与减阻的量化关系(R²=0.9975)。
2. 应用价值:为黏重土壤条件下的根茎类作物收获装备研发提供新范式,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DEM仿真与高速摄影验证,建立“力学模型-仿真-试验”全链条优化流程。
2. 技术突破:仿生铲设计突破传统几何限制,其减阻率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如马铃薯减阻铲22%)。
3. 跨学科融合:融合农业工程、仿生学与离散元方法,为中药材机械化收获提供跨学科解决方案。

其他发现
研究还发现铲宽对阻力的非线性影响(>70 mm时阻力骤增),为后续宽幅设计提供阈值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