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a:
脂肪酸溶液起泡性及表面活性剂在泡沫与溶液相间转移的研究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Norman B. Keevil矿业工程研究所的Avishan Atrafi和Marek Pawlik共同完成,发表于2017年的《Minerals Engineering》期刊(卷100,页99-108)。研究聚焦于矿物浮选领域的关键问题——脂肪酸类捕收剂的起泡行为及其界面化学机制。
学术背景
在泡沫浮选(froth flotation)工艺中,气泡稳定性直接影响矿物回收效率。脂肪酸(fatty acids)作为常用捕收剂,其链长对泡沫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传统研究多关注气泡在溶液中的分散性(gas dispersion),而忽略泡沫相(foam phase)与溶液相(solution phase)间的表面活性剂分配规律。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碳链长度(己酸C6、月桂酸C12、油酸C18)脂肪酸的起泡性(foamability),结合临界聚并浓度(critical coalescence concentration, CCC95)分析,揭示了泡沫稳定性的微观机制。
研究流程
1. 试剂与溶液制备
- 研究对象:钠盐形式的己酸(hexanoate)、月桂酸(laurate)、油酸(oleate),以及对照试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八烷基硫酸钠(ODS)。
- 溶液条件:调节pH(3.7–10)和离子强度(添加NaCl或CaCl2),模拟实际浮选环境。
起泡性测试
水含量与吸附分析
气泡尺寸关联性实验
主要结果
1. 链长依赖性起泡行为
- 短链(C6/C12)试剂生成湿润泡沫(wet foams),水含量达25%–30%,表面活性剂转移率低于20%,表明界面吸附密度低。
- 油酸钠(C18)形成干燥稳定泡沫(dry foams),水含量仅15%,转移率超60%,归因于高吸附密度和薄液膜(<10 nm)的“黑膜”(black films)形成。
临界聚并浓度(CCC95)的决定性作用
胶体沉淀的抑制作用
电解质效应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首次建立脂肪酸链长-吸附密度-泡沫类型的定量关系,提出“泡沫稳定性源于气泡进入泡沫相前的抗聚并能力”的新观点。
- 揭示CCC95作为预测起泡性的关键参数,弥补了传统表面张力分析的局限性。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TOC动态监测技术实现了表面活性剂相间转移的实时量化。
2. 理论突破:提出“黑膜”形成需高吸附密度的长链分子,为薄膜稳定性研究提供新案例。
3. 交叉验证:将气泡分散(gas dispersion)与泡沫稳定性数据关联,构建了从溶液相到泡沫相的完整动力学模型。
其他发现
- 十八烷基硫酸钠(ODS)在50°C下表现出近乎完全的表面活性剂转移(>90%),但其高温需求限制了工业适用性,提示链长与溶解度的权衡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