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多组学分析揭示猪复杂性状的选择特征和相关位点

期刊:imetaDOI:10.1002/imt2.250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猪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下为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Lei LiuGuoqiang Yi等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广东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瓦赫宁根大学等19家机构的联合团队完成,通讯作者为Zhonglin TangMartien A. M. Groenen。论文于2024年11月19日发表在期刊《iMeta》(DOI: 10.1002/imt2.250),标题为《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signatures of selection and loci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traits in pigs》。


二、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动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聚焦猪的驯化与育种。
科学问题:猪的表型多样性(如脂肪沉积、肌肉生长、免疫性状)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动机
1. 东西方猪种(如中国本土猪与欧洲商业猪)在生长速度、肉质等经济性状上差异显著,但遗传基础未完全解析。
2. 现有研究多基于有限样本或单一组学数据,缺乏整合基因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的系统性分析。
3. 调控元件(如结构变异、DNA甲基化)在表型分化中的作用亟待探索。
研究目标
- 构建猪的泛基因组(pan-genome)和遗传变异图谱;
- 鉴定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选择信号(selective sweeps)和功能基因;
- 揭示骨骼肌发育的异时性(heterochrony)调控机制。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泛基因组构建与变异检测

  • 样本与数据
    • 基因组组装:对7个猪种(亚洲野猪、巴马香猪、藏猪、蓝塘猪、大白猪、巴克夏猪、皮特兰猪)进行PacBio HiFi测序(平均覆盖52.8×),结合2个已发表基因组(杜洛克猪、陆川猪),共9个高质量基因组。
    • 重测序:1081头猪(涵盖53个中国品种、25个欧洲品种及野生群体)的全基因组数据(45.3 TB)。
  • 方法
    • 使用Hi-C技术完成染色体级别组装,通过AnchorWave比对鉴定非参考序列(134.24 Mb)和结构变异(SVs, 187,927个)。
    • 调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30,143,962个)和小插入缺失(indels, 5,496,594个)。
  • 创新点
    • 首次整合多品种基因组构建猪泛基因组,发现1099个新蛋白编码基因;
    • 开发基于长读长数据的SV检测流程,灵敏度显著高于短读长方法(96.8%为新发现SV)。

2. 选择信号分析

  • 群体结构
    • 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发育树显示东西方猪种明显分化,但存在基因渗入(admixture)。
  • 选择信号鉴定
    • 使用复合似然比(CLR)、群体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π)筛选受选择区域。
    • 鉴定出227 Mb的选择信号区域,包含1625个候选基因(如BRCA1、ABCA3、GHSR)。
  • 功能验证
    • BRCA1(chr12:19,812,845):错义突变(p.G322D)促进脂肪细胞增殖,解释东方猪种高脂肪沉积;
    • ABCA3(chr3:39,723,445):野生型等位基因(C)减轻肺部免疫损伤,与欧洲猪种抗病性相关。

3. 骨骼肌发育的异时性分析

  • 样本与数据
    • 转录组与甲基化组:162个骨骼肌样本(27个发育阶段,涵盖胚胎期至成年期),来自通城猪(TC,东方肥胖型)和长白猪(LDR,西方瘦肉型)。
  • 方法
    • 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比较基因表达时序差异,鉴定4947个胚胎期和1184个出生后差异进展基因(DPGs)。
    • 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分析DNA甲基化差异(166,265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
  • 关键发现
    • 发育时序差异:LDR猪胚胎期肌纤维增殖更持久,而TC猪分化更早;
    • 表观调控:选择信号重塑甲基化状态(如GHSR基因内CpG-SNP chr13:111,051,076 C>T),影响基因表达时序。

4. 功能实验验证

  • BDH1基因
    • 东方猪种中272 bp插入增强启动子活性,促进酮代谢和肌纤维增殖;
    •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qRT-PCR证实其表达差异。
  • GHSR基因
    • CpG-SNP创建TBX2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延缓TC猪的表达进展;
    • 过表达实验显示GHSR抑制肌细胞分化但促进增殖。

四、主要结果

  1. 泛基因组资源
    • 鉴定134.24 Mb非参考序列和1099个新基因,为猪遗传研究提供完整参考。
  2. 选择信号与性状关联
    • BRCA1和ABCA3的错义突变分别解释脂肪沉积和免疫性状的品种差异。
  3. 发育异时性机制
    • 东西方猪种骨骼肌发育的时序差异由DNA甲基化和异时性基因(如GHSR、BDH1)调控。
  4. 应用价值
    • 发现可用于分子育种的遗传标记(如GHSR SNP与屠宰体重显著相关)。

五、结论与意义

  1. 科学价值
    • 首次系统解析猪表型分化的(表观)遗传基础,提出“选择信号-甲基化-异时性”调控模型。
  2. 应用前景
    • 为猪的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靶点(如优化脂肪沉积或抗病性);
    • 猪作为生物医学模型(如肥胖、肺部疾病)的参考数据。

六、研究亮点

  1. 多组学整合:结合基因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全面解析性状成因。
  2. 跨品种比较:涵盖78个品种,揭示东西方猪种独立驯化的遗传印记。
  3. 方法创新
    • 开发基于长读长的SV检测流程;
    • 应用DTW算法量化发育异时性。
  4. 功能验证: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验证候选基因的生物学效应。

七、其他价值

  • 数据公开:所有基因组和组学数据已上传至公共数据库(如NCBI),支持后续研究。
  • 跨学科意义:为哺乳动物器官发育的进化机制提供新视角。

此研究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与实验验证,填补了猪复杂性状遗传机制的空白,兼具基础科学价值与农业应用潜力。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