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的石墨/硅基室温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性设计

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DOI:10.1016/j.cej.2025.159328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单一原创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能源工程系的Jaeik Kim、Taeseup Song、Ungyu Paik等团队主导,联合日本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焊接研究所、韩国嘉泉大学(Gachon University)等机构合作完成,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2025年,卷505,文章编号159328)。

二、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本研究属于全固态电池(all-solid-state batteries, ASSBs)负极材料开发领域,聚焦于解决石墨(graphite)/硅基(Si-based)复合负极在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方面的关键问题。

研究动机:传统锂离子电池(LIBs)中,石墨负极因低容量(~350 mAh/g)和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 SSEs)的界面副反应难以满足高能量密度需求;硅基材料虽理论容量高(3572 mAh/g),但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300%)导致电极粉化。全固态电池虽可通过外部压力缓解体积变化,但石墨/硅基负极在ASSBs中的动力学性能差、界面不稳定等问题仍未解决。

研究目标:通过机械融合(mechano-fusion)工艺碳包覆(carbon coating)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石墨/SiOx复合负极(c@gsc-mf),实现高容量(>600 mAh/g)、低体积膨胀(%)和长循环稳定性(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9%),并阐明其性能提升机制。

三、研究流程与实验方法
1. 材料合成
- SiOx纳米颗粒制备:通过球磨法(500 rpm,20小时)将商用SiOx粉碎至亚微米级。
- 机械融合复合:将石墨片(10–20 μm)与SiOx按60:30质量比混合,在2000 rpm高速机械融合设备中处理,形成SiOx锚定石墨的异质聚集体(gsc)。
- 碳包覆:以煤焦油沥青(coal-tar pitch)为碳源,在800℃氩气氛围下热解,于gsc表面形成~10 nm厚无定形碳层(c@gsc-mf)。

  1. 材料表征

    • 形貌与结构:SEM/TEM显示SiOx均匀嵌入石墨表面,碳层完整(图1b–g);XRD证实复合材料含石墨、Si、SiO2及无定形碳相(图1d)。
    • 化学状态分析:XPS揭示碳包覆后形成Si-C键(283.7 eV)和Si-O-C键(102 eV),增强界面稳定性(图S2–S3)。
  2. 电化学测试

    • 电池组装:以Li6PS5Cl为固态电解质,Li箔为对电极,在25 MPa压力下构建ASSB(c@gsc-mf | Li6PS5Cl | Li);对照组包括手工混合未包覆样品(gsc-hm-assb)和液态电池(c@gsc-mf-lib)。
    • 性能测试
      • 首圈效率:c@gsc-mf-assb达70.8%,放电容量706 mAh/g(图3a–c)。
      • 循环稳定性: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9%(624.5 mAh/g),远优于gsc-hm-assb(46.4%)和液态电池(52.3%)(图3e)。
      • 体积变化:原位SEM显示c@gsc-mf-assb仅2%膨胀,而gsc-hm-assb达65%(图2d–i)。
  3. 机理分析

    • 界面反应抑制:XPS证实碳包覆显著减少Li2S和硫酸盐副产物生成(图5),降低界面阻抗(EIS显示rsei和rct增幅较小,图4)。
    • 结构稳定性:机械融合和碳包覆形成的化学键(Si-C/Si-O-C)增强电极刚性,外部压力维持离子/电子通路完整性(图6)。

四、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1. 高容量与低膨胀的协同:SiOx贡献高容量,碳包覆抑制体积膨胀,ASSB压力进一步稳定界面,三者结合使c@gsc-mf容量达706 mAh/g且膨胀仅2%。
2. 长循环机制:碳层阻断SiOx与Li6PS5Cl的直接反应,减少SEI增厚(EIS中rsei增幅仅20%),而液态电池因无压力调控,电极粉化导致rct飙升300%。
3. 商业化潜力:SSE含量>20%时可平衡离子传导与能量密度(图3g),25 MPa压力为最优条件(低于13 MPa时容量衰减加速,图3f)。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提出“机械融合+碳包覆”协同设计策略,阐明化学键合与外部压力对ASSB负极界面稳定性的双重调控机制。
2. 应用价值:c@gsc-mf为室温ASSB提供了一种可规模化生产的负极方案,其容量(706 mAh/g)和循环性能(200次89%)优于同类研究(表S1)。

六、研究亮点
1. 创新方法:首次将机械融合工艺用于石墨/SiOx复合,结合薄碳包覆(10 nm),实现物理-化学双稳定界面。
2. 性能突破:在25℃和低压力(25 MPa)下实现接近液态电池的离子电导率(10^-3 S/cm),推动ASSB实用化。
3. 多尺度表征:通过原位SEM、XPS深度剖析界面演化,建立“结构设计-性能-机理”完整证据链。

七、其他价值
研究揭示了ASSB中固态电解质的缓冲作用(对比液态电池),为高体积变化电极设计提供新思路。团队开发的干法电极工艺(无溶剂)兼容工业化生产,具有技术转化潜力。


(注:实际报告中可补充图/表引用,如“图1d”“表S1”等,此处因格式限制简化。)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