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多芯光纤中的串扰动力学研究

期刊:Optics ExpressDOI:10.1364/oe.25.012020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始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Georg Rademacher、Ruben S. Luís、Benjamin J. Puttnam、Yoshinari Awaji和Naoya Wada,他们均来自日本国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的光子系统研究实验室。研究发表于2017年5月的《Optics Express》期刊。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为光纤通信,特别是多芯光纤(Multi-Core Fiber, MCF)中的串扰(crosstalk)问题。随着单模光纤的容量接近极限,空分复用(Space-Division Multiplexing, SDM)技术被认为是提升光纤传输系统容量的有效方法。然而,多芯光纤中的芯间串扰可能限制其数据传输速率。此前的研究主要关注连续波(CW)或放大自发辐射(ASE)光源下的串扰特性,而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调制格式和符号速率对芯间串扰时间依赖性的影响。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两部分。

理论分析

  1. 串扰模型建立:基于相位匹配点(Phase-Matching Points, PMP)的概念,建立多芯光纤中的串扰传递函数(XTTF)。串扰被近似为所有相位匹配点贡献的加权和,加权因子包括随机相位偏移和传播延迟。
  2. 统计特性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调制格式(如OOK、QPSK)和符号速率下串扰功率的方差。特别关注了芯间偏斜(skew)和符号速率对串扰动态的影响。
  3. 数值模拟:通过扩展的串扰传递函数模型,模拟了双偏振情况下的串扰功率方差,覆盖了从10^-3到10^4的偏斜-符号速率乘积范围。

实验验证

  1. 实验装置:使用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和不同调制器(如OOK、DP-QAM)生成信号,通过53.7公里的7芯光纤传输,测量中心芯的短时平均串扰(STAxt)。
  2. 数据采集:在不同调制格式和符号速率下,测量串扰功率的方差,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3. 偏斜测量:通过传输100 ps脉冲并测量各芯的接收时间,确定光纤的芯间偏斜。

主要结果

  1. 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串扰功率的方差与偏斜-符号速率乘积密切相关。对于无载波信号(如QPSK),在高偏斜或高符号速率下,串扰功率方差趋近于零;而对于载波支持的信号(如OOK),串扰功率方差始终存在。
  2. 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特别是在高符号速率下,BPSK调制信号的串扰功率方差显著降低,而OOK调制信号的串扰功率方差则保持较高水平。

结论

研究表明,在长距离传输系统中,使用无载波调制格式(如QPSK或高阶QAM)时,可以假设串扰功率为常数,无需额外的系统裕量。然而,对于短距离传输系统,特别是使用强度调制(如OOK)时,仍需考虑串扰功率的动态变化,并预留额外的性能裕量。这一发现对多芯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调制格式和符号速率对多芯光纤中串扰动态的影响。
  2. 实用性:为长距离和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特别是在调制格式选择和系统裕量设计方面。
  3. 方法学: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多芯光纤中芯间偏斜的测量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此外,研究结果对数据中心内部和数据中心之间的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也具有参考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