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利用操作拉曼显微光谱表征锂离子电解质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1-24297-0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锂离子电解质表征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Jack Fawdon(牛津大学材料系)、Johannes Ihli(保罗谢勒研究所/牛津大学)、Fabio La Mantia(不来梅大学)和Mauro Pasta(牛津大学/法拉第研究所)共同完成,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2021年12月,卷12,文章编号4053)。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与动机
该研究属于电化学与能源材料领域,聚焦锂离子及后锂离子电池(beyond Li-ion)技术的电解质表征。电解质的传输和热力学性质(如扩散系数、迁移数、热力学因子等)对电池性能至关重要,但传统测量方法存在局限性:需多套实验设备、样本需求量大、无法实时观测浓度梯度。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operando Raman显微光谱技术的创新方法,通过单次实验同步量化电解质的五项关键参数。

背景知识
1. 浓度梯度与电池性能:电解质中锂离子浓度梯度会导致浓度过电势(ηc),影响倍率性能,尤其在锂金属电池(LMBs)中会加剧枝晶生长。
2. 传统方法的缺陷:现有技术(如Hittorf法、布鲁斯-文森特稳态电流法)需假设理想溶液条件,且无法关联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

研究目标
开发一种结合Raman显微光谱电位阻抗谱(PEIS)的原位表征方法,实现以下参数的同步测量:
- 菲克“表观”扩散系数(Dapp)
- 阳离子迁移数(t₀⁺)
- 摩尔热力学因子(χm)
- 离子电导率(κ)
- 电荷转移电阻(Rct)


实验流程

1. 电解质体系与样品制备

  • 研究对象:以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和四甘醇二甲醚(G4)为模型电解质,浓度范围0.25–2 M。
  • 样品处理:盐和溶剂在氩气手套箱中干燥处理,水分含量<15 ppm;通过密度法计算部分摩尔体积(vs和v₀)。

2. Operando Raman显微光谱技术

  • 设备:Renishaw Invia Reflex共聚焦拉曼显微镜(785 nm激光,5×物镜),搭配定制光学电解池(垂直放置以避免自然对流)。
  • 实验步骤
    • 电流极化:对Li/Li对称电池施加100 μA cm⁻²电流,诱导浓度梯度。
    • 线扫描:每4小时进行一次1D线扫描(1.5 cm距离,50个点),通过LiFSI的717 cm⁻¹拉曼峰(S–N–S弯曲振动)定量局部锂离子浓度(图2)。
    • 数据校准:利用已知浓度溶液的拉曼峰面积建立校准曲线(图2c)。

3. 电化学阻抗谱(PEIS)

  • 测量参数:在开路电位下进行阻抗扫描(100 kHz–1 Hz),计算离子电导率(κ = l/(Rbulk·A))和电荷转移电阻(Rct)。
  • 过电势分析:通过计时电位法(CP)和PEIS数据分离浓度过电势(ηc = ηtotal − I(Rbulk + Rct))。

4. 数据分析与模型拟合

  • 扩散方程拟合:基于菲克第二定律的边界条件解(公式1),拟合浓度梯度曲线,提取扩散长度(ld = 2√(Dapp t))和界面梯度(dcs/dz|z=0,l)。
  • 热力学因子计算:通过ηc与浓度比的自然对数关系(公式4)推导χm。
  • Stefan-Maxwell系数:分析离子-溶剂摩擦相互作用(D₀⁺、D₀⁻、D⁺⁻)。

主要结果

1. 浓度梯度可视化与参数提取

  • Dapp:1 M LiFSI/G4的Dapp为7.22±0.55×10⁻¹¹ m² s⁻¹,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图4c),归因于离子缔合和溶剂化结构变化。
  • t₀⁺:阳离子迁移数为0.352±0.056,低浓度时受溶剂化效应主导(图4d)。
  • χm:1 M电解质的χm=1.41±0.33,表明有效浓度高于摩尔浓度(图4f)。

2. 界面梯度与电池性能

  • dcs/dz|z=0,l:高浓度下界面梯度显著增大(图4e),主要因Dapp下降导致,提示优化扩散系数比迁移数更能改善电池性能。

3. 溶剂化结构关联

  • 拉曼光谱:717 cm⁻¹峰展宽表明接触离子对(CIPs)和聚集体(AGGs)形成;868 cm⁻¹峰([Li(G4)]⁺冠醚结构)强度随浓度增加,印证溶剂分子被束缚(图2b)。

4. 全电池模拟验证

  • DFN模型:1 M电解质在20 μm厚度下表现出最低过电势和最高容量保持率(补充讨论1)。

结论与价值

科学意义
1. 方法创新:首次通过operando Raman技术同步测量五项电解质参数,解决了传统方法分散、样本需求大的问题。
2. 机制揭示:明确了高浓度电解质中界面梯度增大的主因是Dapp下降,而非t₀⁺变化。
3. 结构-性能关联:通过拉曼峰分析,建立了溶剂化结构(如[Li(G4)]⁺)与宏观传输性质的直接联系。

应用价值
- 为锂金属电池电解质设计提供指导,如通过调控溶剂化结构优化Dapp。
- 兼容多种盐/溶剂体系(如LiTFSI、LiPF₆),可推广至其他电池研究。


研究亮点

  1. 多参数同步测量:单次实验获得κ、Rct、Dapp、t₀⁺和χm,减少系统误差。
  2. 动态观测能力:首次实时可视化浓度梯度形成过程,并关联热力学因子。
  3. 微观-宏观桥梁:通过拉曼光谱解析离子缔合状态对传输性质的影响。

其他价值
- 提出Stefan-Maxwell系数分析框架,揭示高浓度下离子传输机制从“载体扩散”向“离子跳跃”转变的可能性(图5)。
- 开源数据与模型(COMSOL)可供同行验证与拓展。


(报告字数:约2000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