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审视:学术报告
本文由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泽一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孙昭合作撰写,发表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第21卷第6期。文章聚焦党的二十大以来国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动态,通过系统梳理海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辩证分析其认知差异与意识形态偏见,旨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式现代化(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作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核心概念,迅速成为全球政治与学术热点。其内涵包括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道路。海外学者从领导核心、本土特色、人民中心、开放包容等维度展开研究,但受文化差异、政治立场影响,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本文通过批判性分析海外文献,揭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为中国话语建构提供策略。
海外学者普遍认可中国经济赶超的“奇迹”,但归因各异:
- 持续性改革与人民信任: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Alexey Maslov)指出,中国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与人民支持是关键。
- 制度优势: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Robert Kuhn)总结11项中国治理准则,强调中共的决策效率与人才选拔机制。
- 全球意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将中国减贫成就视为对联合国2030议程的贡献,剑桥大学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则认为中国重新定义了现代化内涵。
部分西方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曲解为:
- “经济工具论”:如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称中国模式是“华盛顿共识”的东亚变体,忽视其政治文化独特性。
- “国家资本主义威胁论”:美国政客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污名化“一带一路”为“新帝国主义”,反映冷战思维。
海外客观研究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新性,如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对其“历史终结论”的自我修正,间接承认中国道路的合法性。
作者提出需打破“他塑”困境,通过“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争夺话语权,并建议:
- 理论创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 国际传播:用实证数据驳斥“崩溃论”“威胁论”,如展示减贫、生态治理的具体案例。
本文通过批判性分析海外文献,既肯定其理性声音,也揭露话语霸权的操作逻辑,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需进一步量化研究海外舆论动态,细化分区域、分群体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