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电子可调谐N-杂环硼酸盐的开发

期刊: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25 chem. commun.DOI:10.1039/d5cc01578b

本研究由I. J. Huerfano、Evgueni Gorobets(共同一作)、Wen Zhou、Warren E. Piers、Jeffrey F. Van Humbeck*和Darren J. Derksen*(通讯作者)团队完成,作者单位均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系。研究成果于2025年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DOI: 10.1039/d5cc01578b),属于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开放获取论文。

学术背景

研究聚焦于电子可调谐N-杂环硼酸盐(electronically tuneable N-heterocyclic borates)的开发,属于配位化学与材料化学交叉领域。传统多氟芳基硼酸盐(polyfluorinated borates)作为弱配位阴离子(WCAs)在聚合物催化、能源材料电解质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有机氟化合物环境风险高、结构修饰受限等问题。基于此,团队提出以氮杂环芳烃(N-heterocyclic arenes)替代氟芳基,利用氮原子的可质子化特性构建路易斯碱度可调的硼酸盐体系。研究目标包括:(1) 开发合成路径获得稳定的N-杂环硼酸盐;(2) 通过质子化调控其电子性质与酸性;(3) 评估其作为布朗斯特酸(Brønsted–Lowry acids)及电解质盐的应用潜力。

研究流程与实验方法

1. 硼酸盐合成与表征

目标化合物设计:选择4-吡啶基(4-pyridyl)和5-嘧啶基(5-pyrimidyl)作为取代基,其哈米特参数(Hammett parameters)与五氟苯基相似,但可通过氮原子进一步功能化(图1)。为屏蔽氮原子的路易斯碱性,引入叔丁基(tert-butyl)位阻基团。

合成路线
- 化合物1(HB(py)₄):以2,6-二叔丁基吡啶为原料,通过铱催化硼酸频哪醇酯化(boronic pinacol ester)和溴化两步反应(总收率93%),再经锂化后与三氟化硼乙醚反应,最终水相处理获得质子化产物。单晶X射线衍射(SC-XRD)显示其为四配位硼酸盐,T₄几何畸变参数(t₄ value)为0.937,证实结构正确(Scheme 1)。
- 化合物2(Mg[B(pm)₄]₂):以4,6-二氯嘧啶为起始物,经叔丁基锂取代、DDQ氧化、氢化、溴化后生成格氏试剂,再与三氟化硼乙醚反应。该镁盐在空气和水中稳定,SC-XRD显示镁离子通过长程相互作用(Mg–N距离2.689–2.847 Å)与两个硼酸盐结合(Scheme 1)。

表征技术:核磁共振(¹H/¹³C NMR)用于验证对称性与质子化状态(如化合物1中49 ppm的宽峰对应吡啶鎓质子);SC-XRD解析晶体结构;循环伏安法(CV)测定氧化电位(化合物7在THF中为1.8 V vs. Fc/Fc⁺)。

2. 质子化调控与酸性评估

  • 质子化衍生:化合物2与HCl/Et₂O反应生成单质子化产物3(HB(pm)₄),其¹H NMR显示嘧啶鎓质子高速交换(室温下不可观测);进一步质子化得到双质子化氯盐4([H₂B(pm)₄]Cl),SC-XRD证实氯离子与质子化氮形成氢键(N–H···Cl距离2.961 Å)(Scheme 2)。
  • pKa测定:通过中性有机碱(如咪唑、三乙胺)的竞争实验,确定化合物1和3的pKa范围(1:18.8–21.7;3:15.07–18.8,乙腈尺度)。变温NMR显示化合物3的质子迁移能垒低(-57 ℃时去 coalescence),而化合物1因叔丁基位阻导致质子转移受限(100 ℃仍维持3:1信号比)。

3. 鎓盐与碱金属盐合成

  • 鎓盐:化合物1与三(叔丁基)磷亚胺(HN=P(tBu)₃)反应生成磷亚胺鎓盐5([H₂NP(tBu)₃][Bpy₄]),SC-XRD显示阳离子质子指向硼中心而非氮原子(Scheme 2)。
  • 碱金属盐:化合物1经苄基钾(KBn)去质子化得到钾盐7(KBpy₄),可溶于醚类溶剂;化合物3通过铵盐6中间体与NaHMDS反应生成钠盐8,NMR显示弱钠离子配位(Scheme 2)。

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1. 结构验证:SC-XRD与NMR证实所有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正确性,如化合物1的三重对称性与质子定位。
  2. 电子可调性:质子化程度(1 vs. 3/4)显著影响溶解性与酸性,嘧啶衍生物(3)因氮原子meta定位酸性更强。
  3. 应用潜力:CV表明吡啶基硼酸盐(7)的抗氧化性(1.8 V)与B(C₆F₅)₄⁻相当,支持其作为弱配位阴离子的可行性。

结论与价值

本研究首次系统报道了N-杂环硼酸盐的合成与功能调控策略,其科学价值在于:
- 方法学创新:开发了位阻保护氮杂环的硼酸盐合成路径,克服了传统氟芳基化合物的环境与修饰限制。
- 性质可控性:通过质子化/去质子化实现路易斯碱度与酸性的精准调控,为催化剂设计提供新思路。
- 应用拓展:镁盐(2)的稳定性与钾盐(7)的溶解性表明其在电解质领域的潜力,而酸性可调性(3/4)可能用于质子传递反应。

研究亮点

  1. 结构新颖性:首次合成四取代N-杂环硼酸盐,并通过质子化实现动态对称性变化(如化合物3的室温质子交换)。
  2. 技术结合:综合SC-XRD、变温NMR与pKa bracketing等多手段解析质子化行为。
  3. 环境友好:以氮杂环替代氟芳基,符合减少有机氟化合物的趋势(呼应文献7-9)。

其他价值

论文补充信息(ESI)包含晶体学数据(CCDC 2431948–2431951),可供后续研究参考。团队指出,此类化合物的克级合成可行性(gram-scale)将推动实际应用探索。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