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MS的双填料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提升研究
一、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韩国多个研究机构合作完成,通讯作者包括Chan-Yeup Chung(韩国陶瓷工程与技术研究院)、Sungwook Mhin(京畿大学)和Kang Min Kim(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第一作者Kangpyo Lee(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汉阳大学)、Jeong Ho Ryu(韩国交通大学)和Hyuksu Han(成均馆大学)对研究贡献均等。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25年第1010卷,文章编号177114。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ENGs)是一种通过摩擦起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在低频机械能收集(如人体运动、环境振动)中具有显著优势。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因其柔韧性、化学稳定性和低成本成为TENGs的理想材料,但其低介电常数限制了性能提升。
本研究旨在通过双填料策略(表面改性碳纳米管SMCNTs和高介电钛酸钡BTO纳米颗粒)协同增强PDMS基TENGs的输出性能。科学问题包括:
1. 如何改善填料分散性以优化电荷转移路径?
2. 如何平衡填料浓度以避免摩擦面积损失?
3. 等离子体处理对表面粗糙度与亲水性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1. 填料制备与改性
- SMCNTs合成:采用脉冲激光烧蚀(Pulsed Laser Ablation, PLA)技术处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在乙醇中通过激光(10 Hz, 0.75 J/脉冲)诱导表面坍塌并引入羟基/羧基官能团,提升与PDMS的相容性(图1b)。
- BTO纳米颗粒:直接采购商业纳米颗粒(平均粒径100 nm),通过XRD验证其立方钙钛矿结构(图S4)。
TENG器件制备
性能测试与表征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填料协同效应
- SMCNTs的氧官能团改善分散性,减少团聚(图2c),其导电性优化电荷传输路径;BTO的高介电常数(εr≈1000)增强表面电荷密度。
- 7 wt% BTO时转移电荷量最大,过量BTO(>10 wt%)导致摩擦面积下降(图3a-ii)。
等离子体处理的双重作用
稳定性与实用性
五、研究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提出PLA改性碳管与BTO的协同增效机制,为高介电复合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 通过COMSOL仿真建立电场强度-填料浓度定量关系(公式7-8),验证介电常数与电容的正相关性。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PLA技术一步实现碳管表面改性与分散性优化,避免传统化学修饰的复杂性。
2. 性能突破:双填料TENGs电压/电流较纯PDMS提升216%和355%,优于同类报道(表S2)。
3. 跨学科验证:实验与仿真结合,阐明电场增强的物理机制(图S7)。
七、其他发现
- 等离子体处理的耐久性证明表面化学修饰非性能决定因素,为后续工艺简化提供依据。
- 研究获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2022R1A2C2008406)等资助,涉及多项专利技术(如PLA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