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本质

期刊: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本文是James S. Holmes于1972年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翻译研究分会上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扩展版本,后经多次修订,最终收录于1987年的《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文章系统论述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独立学科的命名、范畴与结构问题,是翻译学学科奠基性文献之一。

核心观点与论证结构

1. 翻译研究的学科命名争议

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学界对翻译研究领域命名的混乱现象,列举了如”translatology”(翻译学)、”traductologie”(法式翻译学)等构词法争议,指出希腊词根与拉丁词根的混合使用遭到语言学纯粹主义者的反对。通过分析德语”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翻译科学)和法语”science de la traduction”(翻译科学)的术语演变,作者强调英语语境中”science”一词的狭义性(特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冲突。最终提出”Translation Studies”是最符合英语学术传统的命名方案,因其与”Russian Studies”(俄罗斯研究)等现有学科命名方式一致,且能包容该领域的实证性与理论性双重特征。

2. 翻译研究的学科架构

Holmes构建了翻译研究的二元分支体系:
- 纯翻译研究(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 *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分为产品导向(分析译本特征)、功能导向(研究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过程导向(探索译者认知机制)三类。作者特别指出过程研究受限于心理学方法,当时尚处于”黑箱推测”阶段。
- *理论翻译研究(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TS)*:旨在建立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的原则体系,强调需以描述性研究的实证数据为基础。

  • 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包含翻译教学、辅助工具开发(如专用对比语法)、翻译政策制定(如社会对译者的角色定位)和翻译批评四大领域。作者特别批判当时翻译批评普遍缺乏学术严谨性,呼吁建立基于学科理论的评价体系。

3. 限制性理论(Restricted Theories)的分类

针对部分学者将局部理论泛化为普遍理论的问题,Holmes提出六类限制性理论框架:
1. 媒介限制理论:区分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及混合翻译,其中人工翻译可进一步分为口译(交替/同声)与笔译。
2. 领域限制理论:按语言对(如法-德)或文化圈(如瑞士-比利时文化)划分,指出当前文化对比研究严重不足。
3. 层级限制理论:传统研究多聚焦词级转换,而现代语言学应发展语篇层级的翻译理论。
4. 文本类型限制理论:圣经翻译、文学翻译等特殊文类的转换规则,需建立形式化的文本类型学支撑。
5. 时间限制理论:共时翻译与历时翻译(如古文本现代译)的本质差异。
6. 问题限制理论:专攻隐喻翻译、专有名词处理等具体问题。

4. 学科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描述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者存在双向互动:理论构建需要实证数据支撑,而实证研究又依赖理论假设作为起点。同时指出学科史研究(如翻译理论史)和方法论反思(如模型有效性验证)是亟待开发的两个维度。

学术价值与影响

  1. 学科划界意义:首次系统论证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解决长期存在的”学术身份危机”。
  2. 方法论创新:提出的分类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结构化框架,如Mary Snell-Hornby的”综合法”(Integrated Approach)即受其层级理论启发。
  3. 术语标准化贡献:”Translation Studies”的命名建议被学界广泛采纳,促成英语世界学科共识的形成。

文中对翻译过程心理机制的预见性论述(3.113节)在20年后随认知翻译学的兴起得到验证,而关于文化限制理论的警示(3.1222节)则预见了后来Lawrence Venuti的”异化/归化”论争。该文至今仍被引为翻译学元理论研究的典范文本。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