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项由斯坦福大学多个院系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题为《基于三相界面的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该研究于2018年8月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期刊上,主要作者包括Jun Li、Guangxu Chen、Yangying Zhu等,通讯作者为Yi Cui。研究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电子工程系、物理系等多个部门,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支持。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CO₂)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减少CO₂排放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成为了科学界的重要课题。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₂RR)作为一种潜在的碳中性技术,能够将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CO、甲酸等。然而,CO₂RR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水溶液中,CO₂的浓度远低于水分子(约为1:1300),导致反应动力学缓慢且需要较高的还原电位。此外,传统的催化剂设计虽然通过优化催化剂的形态、尺寸、厚度等参数提升了催化性能,但在提高CO₂的可及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模仿哺乳动物肺部的肺泡结构,设计一种新型的电极结构,以高效地将气态CO₂输送到催化剂表面,同时保持电极的耐久性。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设计一种三层界面(气态CO₂、液态水和固态催化剂)的催化系统,提升CO₂RR的效率和选择性。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双层袋状的人工肺泡结构,该结构由一层高度柔性的纳米多孔聚乙烯(nanope)膜和一层金纳米催化剂组成。具体步骤如下:
电极的制备与表征:首先,通过磁控溅射法在12微米厚的纳米多孔聚乙烯膜上沉积一层约20纳米的金纳米颗粒。这种纳米多孔聚乙烯膜具有高气体渗透性和低水扩散性,能够有效阻止水的渗透,同时允许CO₂气体扩散。随后,将这种膜卷曲并密封,形成单层或双层的袋状结构,模拟肺泡的气体传输机制。
电极的抗水淹能力计算:为了验证该电极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研究团队通过理论模型计算了电极的气-液-固三相接触线的位置。结果表明,纳米多孔聚乙烯膜的临界破裂压力远高于传统的碳基气体扩散层(GDL),表明其具有更强的抗水淹能力。
电催化性能测试:研究团队在H型电化学池中对电极的CO₂R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双层袋状结构的金/聚乙烯膜在-0.6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下表现出优异的CO生成法拉第效率(~92%)和几何电流密度(25.5 mA cm⁻²)。相比之下,传统的平板结构电极的性能显著较低。
不同CO₂流速下的性能测试:研究团队还测试了不同CO₂流速下电极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O₂流速的增加,双层袋状结构的电流密度持续增加,并在高流速下达到饱和。此外,电极在长时间的电化学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未出现水淹现象。
本研究通过模仿肺泡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极结构,成功实现了高效的电催化CO₂还原。该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CO₂RR的效率和选择性,还通过局部pH调控抑制了水的还原反应,展示了其在未来CO₂资源化利用中的巨大潜力。此外,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的三相界面催化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还详细探讨了电极的制备方法、电化学测试的具体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对比不同电极结构的性能,进一步验证了肺泡结构设计的优越性。
这项研究为电催化CO₂还原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