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引导、赋能与联动协同:网络微短剧的业态迭代路径

期刊:《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2025年第4期刊载了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刘佳佳(南京艺术学院)、江虹(华南理工大学)三位学者联合署名的研究论文《引导、赋能与联动协同:网络微短剧的业态迭代路径》。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聚焦网络微短剧这一新兴视听艺术形态,系统探讨了其产业升级路径与社会价值转化机制。

核心观点与论证框架

1. 政府引导:构建制度性框架

文章指出,自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网络微短剧(online short drama)纳入备案体系后,行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用户规模达6.62亿,使用率59.7%。但伴随快速发展出现的低俗化、同质化问题亟待规范。作者通过分析2024-2025年出台的《微短剧管理办法》等政策文本,揭示政府通过”双链条管理”(规范+激励)引导产业升级: - 规范管理:实施”分类分层审核”制度,重点整治”霸总”题材、AI魔改等乱象。数据显示,抖音等平台在政策引导下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超600部。 - 激励政策:以杭州余杭区2亿元产业基金、上海”繁花计划”(最高300万元/部扶持)为例,论证财政支持对优质内容生产的促进作用。横店2024年接待剧组1190个,间接创造64.7万就业岗位的实证数据,佐证了政策的经济拉动效应。

2. 赋能业界:价值网络构建

研究提出”微短剧+“(short drama+)模式正在重构文化产业价值链,具体表现为: - 文旅融合:案例《我的归途有风》通过四川乐山非遗美食的场景叙事,实现1.9亿播放量并带动当地旅游人次增长45.5%,验证了”15分钟剧情-48小时消费”的转化模型。作者引用媒介地理学理论,阐释微短剧如何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情感记忆载体。 - 教育科普:以《河姆渡的骨哨声》为例,分析VR考古场景如何通过悬疑叙事降低知识认知负荷,实现历史知识的”具身传播”(embodied communication)。 - 非遗活化:AI全流程制作的《孽龙传说》创新性融合侗族傩戏等元素,证明技术赋能可使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承”。

3. 跨屏联动:生态协同创新

研究通过收视数据与商业案例,论证大屏(电视)与小屏(移动端)的协同效应: - 内容升级:东方卫视”微剧场”播出的《风月变》收视份额达1.48%,带动芒果TV同期活跃用户翻倍,体现大屏的品控价值。 - 商业模式:TCL通过《大话大话西游》微短剧实现品牌语二次传播,形成”大屏权威背书+小屏社交裂变”的营销闭环。数据显示其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5亿次。

4. 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路径

研究提出产业链优化需三方协同: - 制作端:华策影视”有风”AI大模型实现剧本评估效率提升100倍,显示技术对创作范式的革新。 - 播出端:爱奇艺与红果短剧的IP联合开发案例,证明平台协作可降低30%内容成本。 - 用户端:抖音《金猪玉叶》与《闪婚老伴是豪门》的受众画像差异(前者90后为主,后者40-60岁男性占60%),反映垂类分众传播的必要性。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该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 1. 理论层面:首次提出”引导-赋能-联动-协同”的四维分析模型,弥补了微短剧研究缺乏系统性框架的空白。 2. 方法论层面:融合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大数据验证(引用12组行业数据)等多重研究方法。 3. 实践价值:为《”微短剧+“行动计划》提供实施路线图,其关于”内容精品化需匹配代际需求”的结论,对破解行业短视化困境具有指导意义。

文中特别强调,微短剧正从”娱乐工具”向”社会价值载体”转型,未来竞争将转向文化深度与科技融合度的比拼。这一判断为数字经济时代视听内容创新提供了重要参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