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空心变截面铰接连接器在超大型浮式结构中的强度研究

期刊: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DOI:10.3969/j.issn.1007-7294.2019.03.007

超大型浮体带空心变截面的铰接式连接器强度研究学术报告

一、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滕蓓(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陆晔与祁恩荣(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管义锋(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完成,发表于《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2019年第3期(Vol.23 No.3),DOI编号10.3969/j.issn.1007-7294.2019.03.007。研究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036100)资助。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超大型浮体结构(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s, VLFS)是海洋工程领域的热点,其模块化建造方式中,连接器(connector)是整体结构的薄弱环节,需承受风浪流复杂载荷。传统连接器存在刚度高、疲劳风险大等问题,而柔性连接器(flexible connector)通过橡胶材料与铰接设计可优化动态响应,但强度评估面临非线性力学难题。本研究旨在基于刚性模块柔性连接器(RMFC)模型,设计一种带空心变截面(hollow variable-section)的铰接式连接器,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强度性能,为VLFS工程提供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载荷计算与模型构建
- 研究对象为五模块VLFS系统(总长300米,单模块排水量9.192×10⁷ kg),采用三维势流理论(three-dimensional potential flow theory)和RMFC模型,通过ANSYS软件建立流体-结构耦合网格(图4)。
- 计算不同浪向角(0°~90°)下连接器C4的极限载荷(图5),发现60°~90°浪向时纵向载荷Fx可达工作载荷(40 MN)的3倍(1.14×10⁸ N),据此确定设计载荷(表3)。

  1. 连接器结构设计

    • 提出铰接式柔性连接器方案(图6),核心部件包括单耳(single ear)、双耳(double ears)、空心销轴(hollow bolt)及环形肋(circular rib)。关键参数如表4所示:双耳外径2 m、空心销轴内径1 m,环形肋高度200 mm。
    • 材料选用低碳钢(屈服强度235 MPa)与尼龙66(厚度15 mm),通过橡胶垫(rubber mat)实现柔性阻尼(图3)。
  2. 有限元强度分析

    • 使用ANSYS Solid186单元建模,设置Targe170-Conta174接触对模拟销轴与耳片的相互作用(图7-8)。对比带环形肋与无肋结构的应力分布:
      • 无肋模型:最大位移0.002097 m,von Mises应力达574 MPa(图9),接近材料屈服极限。
      • 带肋模型:最大位移降至0.001192 m,应力峰值185 MPa(图10),环形肋有效分散应力集中。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载荷特性:浪向角60°为临界点,超过后连接器载荷非线性增长(表3),验证了柔性设计的必要性。
2. 结构优化:环形肋使应力降低68%,位移减少43%,证明空心变截面设计在减重(总质量降低约20%)的同时满足强度需求。
3. 失效模式:最大变形发生于单双耳间隙(shear failure mode),需通过耳片厚度与销轴直径匹配避免局部破坏。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系统量化了VLFS连接器在复杂浪向下的载荷非线性特征,提出环形肋强化空心销轴的力学模型,为柔性连接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工程应用:带肋空心铰接连接器已申请专利(CN201710240426),可应用于岛礁浮式平台等场景,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RMFC模型与非线性接触有限元分析,解决了多材料连接器的强度评估难题。
2. 设计突破:空心变截面+环形肋结构实现“减重不降强”,突破传统实心销轴的设计局限。
3. 跨学科融合:整合船舶工程、材料力学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为VLFS模块化建造提供跨学科解决方案。

七、其他贡献
研究团队同期成果(参考文献[5]-[14])进一步验证了柔性连接器在浅水工况(Liu et al, 2014)与多模块耦合(Zhang et al, 2013)中的适应性,形成完整的技术链条。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