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绩效、风险与溢出:多重管理控制实践何时相关?

期刊: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DOI:10.1016/j.mar.2022.100796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Jan Mouritsen(哥本哈根商学院运营管理系)、Isabel Pedraza-Acost(巴黎北大学CEPN实验室)及Sof Thrane(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完成,发表于2022年4月的《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ume 55, 100796),标题为《Performance, risk, and overflows: when are multiple management control practices related?》。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与动机
研究聚焦于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中的“多重控制系统”(multiple control systems)问题。现有文献将多重管理控制实践(management control practices)视为互补性工具包(packages)或累积性系统(systems),但忽视了其关联性的动态条件。作者指出,管理控制实践常因组织分权(delegation)而独立运作,仅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关联。这一缺口促使研究者探索“何时关联”(when of relations)的核心问题。

理论基础
研究以Michel Callon的“框架化与溢出”(framing and overflow)理论为分析工具:
- 框架化(Framing):组织通过划定边界(如风险与绩效管理的分工)赋予管理控制实践清晰性,但可能忽略外部性。
- 溢出(Overflow):当被忽略的外部性积累至无法调和时,原有框架失效,需重构控制实践。

研究目标是通过汽车制造企业(Automaker)供应链案例,揭示风险与绩效管理实践在“冷期”(cold periods,稳定期)与“热期”(hot periods,冲突期)的动态关联机制。

研究流程与方法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1. 案例背景:选择法国跨国汽车制造商Automaker,其供应链成本占销售额60%,且面临战略供应商破产危机,符合“溢出”研究情境。
2. 数据来源
- 访谈:53次半结构化访谈(23名企业员工、9名供应商及政府人员),覆盖工程、采购、风险管理等部门。
- 档案分析:内部战略文件、供应商财务记录、会议纪要等。
- 参与式观察:12个月实地调研,包括20次采购会议记录及开放式办公区日常观察。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多主题编码(multi-thematic coding)与迭代分析(iterative analysis):
1. 初步编码:识别供应商管理中的“风险”与“绩效”实践。
2. 聚焦矛盾:发现现有风险理论无法解释供应商破产的实践冲突,转向Callon理论。
3. 嵌入式案例:深度分析战略供应商E的破产过程,追踪风险与绩效实践的交互。

主要结果

1. “冷期”的独立运作
- 风险框架:采购部门通过财务比率(如Altman Z-score)评估供应商破产风险,将供应商分为A-D级(表1)。A级供应商可承接高价值订单,D级则被暂停合作。
*数据支持*:图1显示,供应商A因财务恶化(利润率下降)从A级降至C级,订单转移至供应商C。
- 绩效框架:工程与采购部门通过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压缩供应商利润,要求年度成本降低5%-10%(表2)。
*矛盾点*:绩效实践导致供应商“财务脆弱”,而风险实践要求其“财务稳健”。

2. “热期”的溢出与重构
以供应商E为例:
- 溢出触发:供应商E因目标成本压力及销售预测失误濒临破产,但Automaker依赖其技术能力(如独家模具设计),无法通过风险框架解决。
- 新框架介入
- 技术能力:工程师发现内部设计能力因长期外包而退化,无法接管生产。
- 额外投资:Automaker被迫注资供应商E,违背原有风险规则。
- 替代方案:最终将订单转移至供应商F,但需接受其提价要求(成本上升7倍)。

3. 动态关联机制
- 冷期:风险与绩效实践通过分权独立运作,工具(如财务比率、KPI)维持稳定性。
- 热期:溢出迫使组织引入非财务框架(技术、技能、资金),原有实践被暂时搁置。

结论与价值

理论贡献
1. 动态关联性:提出管理控制实践的关联是事件驱动(event-time)而非持续存在,修正了“系统/工具包”理论的静态视角。
2. 溢出效应:揭示框架化成功本身可能导致溢出(如绩效压缩引发供应链断裂),挑战了“设计优化”传统假设。

实践意义
企业需意识到:
- 分权化控制可能掩盖系统性风险,需建立跨部门溢出监测机制。
- “热期”解决方案(如技术评估)应纳入常态管理,而非危机响应。

研究亮点

  1. 新颖框架:首次将Callon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管理会计,解析控制实践的动态矛盾。
  2. 深案例剖析:通过供应商E的嵌入式案例,完整呈现从“冷期”到“热期”的链条反应。
  3. 方法论创新:结合参与式观察与财务档案,揭示工具(如KPI)在实际操作中的局限性。

其他价值

研究暗示:管理控制工具的“可见性”(visibility)可能造成认知盲区(如忽视技术能力),未来可探索混合型框架(如整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设计。


此报告完整呈现了研究的学术逻辑、实证发现与理论突破,适用于会计学、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