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穆斯林的葬礼》: 回族心灵史与中国形象

期刊:阅江学刊DOI:10.13878/j.cnki.yjxk.2014.02.020

李雍和徐放鸣来自江苏师范大学,他们的论文《穆斯林的葬礼》: 回族心灵史与中国形象发表于2014年4月的《阅江学刊》第2期。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如何通过描写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人格演变,构建了中国形象,并展现了回族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艰辛历程。

论文首先介绍了《穆斯林的葬礼》的背景和重要性。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北京一个回族家庭两代人的爱情纠葛和三代人的命运浮沉,展现了回族在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深刻挖掘了回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小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

论文接着分析了小说中三种不同文化人格的代表人物及其象征意义。梁亦清代表了传统的穆斯林文化人格,展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精神内涵。梁君璧和韩子奇则代表了文化混血人格,分别展示了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梁冰玉和韩新月则代表了现代文化人格,体现了回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论文详细探讨了这三代人物的文化人格演变及其对回族心灵史的书写。梁亦清作为传统穆斯林,展现了坚忍、善良的民族精神,但他的悲剧性结局预示着旧的文化人格逐渐消失。梁君璧和韩子奇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展现了复杂的矛盾人格,他们的悲剧性结局反映了文化转型的痛苦。梁冰玉和韩新月则体现了更加开放的现代文化人格,她们的独立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回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变。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小说通过描写回族文化人格的演变史,书写了回族心灵史,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与痛苦。小说不仅展现了回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的历史与现状,还将中华民族放在了世界文化的参照系中予以观照,引发读者对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的思考。

论文最后总结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霍达以书写回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民族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创业中饱经坎坷而奋斗不息的美丽心灵。小说通过对“玉器梁”家三代人不同文化人格的梳理,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告诉我们要以更为开放的理念看待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积极吸纳其他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小说的悲剧性结局也在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蜕变过程,然而,这一历史潮流却是不可阻挡的。

这篇论文通过对《穆斯林的葬礼》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回族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的心灵历程,为我们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