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ashi Izumita、Toshiya Sato、Mitsuhiro Tateda(IEEE高级会员)和Yahei Koyamada(IEEE会员)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12月的《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第8卷第12期)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光纤分布式应变测量的原创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利用布里渊散射(Brillouin scattering)技术实现高精度光纤应变与温度分布测量,其核心创新是开发了一种基于高速铌酸锂(LiNbO₃, LN)相位调制器的光学频移器(optical frequency shifter),并将其应用于自外差相干检测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OTDR)系统中。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属于光纤传感技术,旨在解决光纤网络中分布式应变和温度的实时监测问题。布里渊散射现象中,自发布里渊背向散射光的频率偏移(约11 GHz)与光纤的局部应变和温度呈线性关系,但传统相干接收器难以直接检测如此高频的拍频信号。因此,研究团队提出通过频移技术将信号下转换至中频(IF)带宽内,从而提升检测灵敏度。此前的方法(如声光调制器循环环路)存在插入损耗高、测量时间长等缺陷,而本研究通过LN相位调制器的边带生成技术(side-band generation)实现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流程与方法
光学频移器设计
- 结构:由LN相位调制器和偏振控制器(PC)组成,带宽14 GHz,插入损耗仅3 dB。PC将信号光偏振态调整为LN调制器的TM模式,通过相位调制生成高阶边带光(n=1为主有效信号)。
- 创新点:驱动电压设置为第一类贝塞尔函数零点(2.4048),抑制基频信号(n=0),使一阶边带光(n=1)的隔离度最大化。频移分辨率达20 kHz,稳定性(1小时内频率漂移 kHz)优于传统方法。
B-OTDR系统搭建
- 光源:1.55 μm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LD),线宽<10 kHz。
- 信号处理:光路分为信号路径和本地振荡(LO)路径。信号光经频移器上移频率后,由声光开关(AO1)生成1 μs脉冲,经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放大后注入测试光纤。布里渊背向散射光与LO光混合,通过双平衡p-i-n FET接收器检测,再经90 MHz电混频和1 MHz低通滤波(LPF)降频,最终由A/D转换和数字积分处理数据。
- 抗偏振波动:通过周期性旋转λ/2波片(每215次积分旋转45°)降低偏振依赖性。
应变测量实验
- 测试光纤:30 km色散位移光纤(20 km与10 km段拼接,缠绕于半径30 cm的线轴)。
- 数据采集:频移范围10.49–10.60 GHz(步进10 MHz),空间分辨率100 m。通过洛伦兹曲线拟合布里渊光谱峰值,测得应变分布(图5)。例如,1 km与19 km处的频率差19 MHz对应0.039%应变(应变系数493 MHz/%)。
主要结果
- 频移器性能:边带光线宽<10 kHz(图3),频移精度±1 MHz(等效应变波动±0.002%)。
- 应变分布:图6显示光纤缠绕导致的张力梯度(20 km处频率偏移最大),验证了系统的分布式测量能力。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结果一致,但B-OTDR无需远端反射,适用于高损耗或无反射光纤。
结论与价值
本研究通过LN相位调制器边带技术实现了高分辨率(20 kHz)、低损耗的光学频移器,显著提升了B-OTDR的动态范围和频率分辨率。其科学价值在于为长距离光纤网络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方法,应用价值体现在预防性维护(如海底光缆应变监测)中的高精度需求。
研究亮点
- 方法创新:首次将LN相位调制器边带技术用于B-OTDR频移,简化结构的同时提升稳定性。
- 技术指标:14 GHz带宽和20 kHz分辨率均为当时领先水平。
- 应用扩展:克服了传统方法对远端反射的依赖,拓宽了适用场景。
其他价值
团队感谢T. Kurashima博士通过B-OTDA校准测试光纤,体现了多技术交叉验证的严谨性。研究为后续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结合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增益谱分析可进一步优化信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