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报告: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极端海洋-大气振荡在冰川条件发展中的系统性作用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的Stephen Barker和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AWI)的Gregor Knorr合作完成,发表于2023年12月的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标题为“A systematic role for extreme ocean-atmosphere oscill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acial conditions since the mid Pleistocene transition”。
研究聚焦于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PT, 1.2–0.7 Ma)后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变化,特别是间冰期-冰期(Interglacial-Glacial, IG-G)转型的机制。MPT后,地球冰川周期从4万年主导转变为10万年主导,但轨道尺度(如地球轨道偏心率、斜率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与冰川规模的响应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传统理论认为,轨道强迫通过冰盖反馈驱动气候变化,但本研究提出千年尺度气候振荡(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剧烈波动)在IG-G转型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通过深海冷却和二氧化碳(CO₂)吸收的耦合机制。
研究目标包括:
1. 验证千年尺度事件(如Dansgaard-Oeschger事件DO19-20)是否主动参与冰川条件形成;
2. 揭示深海温度、盐度和水团结构的调整如何驱动CO₂下降;
3. 建立过去80万年间IG-G转型的普适性模型。
研究整合了多源古气候数据:
- 冰芯记录:南极温度(AAT)、大气CO₂浓度(EDC冰芯)、格陵兰δ¹⁸O(NGRIP);
- 海洋沉积物:北大西洋ODP 983站点的表层水温(SST)、冰筏碎屑(IRD)和千年尺度功率分析;
- 轨道参数:斜率和岁差(Berger & Loutre, 1991)。
数据通过AICC2012和LR04年龄模型对齐,并采用200年分辨率重采样以统一时间尺度。
islocalmax
函数),计算事件幅度(Δ值=极值差)和持续时间(图2)。基于海水状态方程(Gill, 1983),模拟三种情景:
- 情景A:固定南源深水(Southern-Sourced Water, SSW)体积和盐度,发现密度悖论(NADW冷却至-0.3°C时密度超过SSW);
- 情景B:增加SSW体积至50%,缓解但未完全消除悖论;
- 情景C:同时增加SSW盐度(+0.1),彻底避免悖论(图4)。
通过归一化交叉绘图(图5-7),揭示CO₂、AAT、δ¹⁸O等参数在IG-G转型中的异步变化(“解耦”),并关联至轨道参数(低斜率、高岁差)和千年尺度活动峰值。
DO19-20的极端性:
深海重组与CO₂吸收:
系统性解耦与双峰性:
科学价值:
应用价值:
亮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