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接触调节线粒体氧化还原的ROS转移

期刊:science

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接触通过ROS转移调控线粒体氧化还原平衡的机制研究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Laura F. DiGiovanni(多伦多大学病童医院细胞与系统生物学项目)、Prabhsimran K. Khroud等来自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等多国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共同完成,于2025年7月10日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题为《ROS transfer at peroxisome-mitochondria contact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redox》。


学术背景
线粒体氧化还原稳态对细胞健康至关重要,其活性氧(ROS)主要由电子传递链(ETC)产生。传统观点认为线粒体通过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清除ROS,但外源性机制(如过氧化物酶体)的作用尚不明确。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富含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其还原性环境可能协助线粒体应对氧化压力。此前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但二者间的直接调控机制未知。本研究旨在揭示过氧化物酶体如何通过膜接触位点(membrane contact site)介导ROS转移以维持线粒体氧化还原平衡。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膜接触位点的发现与验证
- 成像技术开发:研究者构建了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时空成像方法,通过荧光标记过氧化物酶体(UB-GFP-SKL)和线粒体(MT-RFP),量化两者接触频率(≤1像素距离且持续>31秒为有效接触)。
- 应激响应实验:在Huh7细胞中,线粒体氧化应激诱导剂(如鱼藤酮rotenone、半乳糖galactose)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PO-Mito)接触频率(如鱼藤酮处理30分钟后接触率提升30%)。此效应可被线粒体靶向过氧化氢酶(MT-CAT)逆转,证实接触响应氧化压力。

  1. 接触位点的分子机制

    • 蛋白质互作筛选:通过生物素邻近标记(BioID)筛选,发现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ACBD5与线粒体外膜蛋白PTPIP51直接结合,形成PO-Mito接触的分子桥梁。
    • 功能验证:敲低ACBD5或PTPIP51(siRNA)减少接触,而过表达则增加接触。AlphaFold模拟预测两者通过卷曲螺旋结构域(CCD)形成异源四聚体,实验证实CCD缺失突变体(ACBD5ΔCCD)丧失结合能力。
  2. 氧化还原调控功能

    • 氧化压力表型:ACBD5敲除(KO)细胞显示线粒体形态异常(面积增大、数量减少)、膜电位降低,且半乳糖诱导的线粒体ROS(mt-Hyper7探针检测)升高更显著。
    • ROS转移证据:半乳糖处理下,野生型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谷胱甘肽氧化(GRX1-roGFP2-SKL探针)增加,而ACBD5 KO细胞此响应减弱。人工构建PO-Mito接触(TOM20-CER-PEX26融合蛋白)可恢复ROS转移能力。
  3. 机制模型

    • 动态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上调ACBD5-PTPIP51介导的接触,促进ROS向过氧化物酶体转移,利用其高浓度catalase清除ROS,避免线粒体羟基自由基损伤。

主要结果与逻辑链
- 图1:证实PO-Mito接触的应激响应性及ACBD5-PTPIP51的核心作用。
- 图2:ACBD5 KO导致细胞整体氧化状态升高(核NRF2积累)、线粒体融合异常,人工接触或MT-CAT可逆转。
- 图3-4:半乳糖或鱼藤酮刺激下,PO-Mito接触缺失导致线粒体ROS清除能力下降,而过氧化物酶体氧化状态变化依赖接触完整性。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首次揭示过氧化物酶体通过膜接触直接调控线粒体氧化还原稳态,提出“多细胞器协同抗氧化”新范式。
2. 疾病关联:过氧化物酶体疾病(如Zellweger综合征)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源于接触介导的ROS转移缺陷。
3. 技术创新:开发的时空成像分析工具(Zenodo公开代码)为细胞器互作研究提供新方法。


研究亮点
- 原创发现:ACBD5-PTPIP51作为首个已知的PO-Mito接触分子对。
- 动态机制:接触频率响应氧化压力,体现生理适应性。
- 跨学科方法:整合超分辨成像、AlphaFold预测、 redox探针等前沿技术。

其他价值
- 提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通过类似机制调控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吞噬体)的氧化还原平衡,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 数据与代码开源(MassIVE、Zenodo),促进领域内重复验证与拓展。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