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报告:纤维素二乙酸酯(CDA)通过马来酸酐、甘油及柠檬酸酯熔融加工反应实现内增塑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Seung-Hwan Lee与Nobuo Shiraishi合作完成,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第81卷第1期(2001年4月18日),页码243–250。DOI: 10.1002/app.1435,被引53次。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与动机
本研究属于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聚焦于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开发。纤维素二乙酸酯(Cellulose Diacetate, CDA)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衍生物,具有生物降解性,但其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导致加工性能差,限制了应用。传统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易迁移且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因此需开发更稳定的内增塑方法。
研究目标
通过马来酸酐(Maleic Anhydride, MAH)和甘油(Glycerol, GLY)的熔融反应,将低聚酯链接枝到CDA的自由羟基上实现内增塑,并引入柠檬酸酯(如三乙基柠檬酸酯TEC和乙酰基三乙基柠檬酸酯ATEC)作为共增塑剂改善力学性能,最终获得兼具高透明度、优异机械性能和低迁移性的材料。
实验流程
1. 材料准备
- 研究对象:CDA(取代度DS=2.4–2.5)、MAH、GLY、TEC、ATEC。
- 预处理:CDA在60°C真空干燥24小时,其他试剂直接使用。
熔融增塑反应
性能测试
增塑剂迁移评估
主要结果
1. 力学性能优化
- 仅MAH/GLY增塑的CDA表现出脆性(断裂伸长率<10%),加入25%柠檬酸酯后,断裂伸长率提升至20–67%,接近商用塑料(如Lunare纤维素乙酸酯)。
- ATEC系列因更高的亲和力,力学性能优于TEC系列(如拉伸强度提高20%)。
两步法工艺的优势
热性能改善
工艺参数优化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提出了一种通过反应性增塑剂(MAH/GLY)和柠檬酸酯协同作用的CDA内增塑策略,明确了接枝与低聚酯化的机理。
- 两步法工艺为高分子增塑提供了新思路,可推广至其他纤维素衍生物。
研究亮点
1. 创新方法:首次将MAH/GLY低聚酯接枝与柠檬酸酯共增塑结合,通过两步法工艺实现高效内增塑。
2. 性能突破:在显著降低Tg的同时,兼顾力学性能与低迁移率。
3. 环保意义:全流程使用无毒试剂,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发现
- ATEC因乙酰基的疏水性,比TEC更适用于需耐水性的场景。
- 研究揭示了增塑剂分子量与材料刚性的正相关性,为后续分子设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