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分布式系统多主瓣压制干扰下的协同波形设计研究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Rui Tan(学生会员,IEEE)、Yi Bu(学生会员,IEEE)、Bunian Pan、Xianxiang Yu(会员,IEEE)和Guolong Cui(高级会员,IEEE)合作完成,发表于2024年3月的*IEEE Sensors Journal*第24卷第6期。
研究领域与动机
该研究属于雷达电子对抗领域,聚焦于多主瓣压制干扰(multiple mainlobe blanket jamming)的抑制问题。主瓣干扰通过雷达波束主瓣进入接收机,分为压制式(blanket)和欺骗式(deception)两类,其中压制干扰通过高功率噪声覆盖真实目标回波,导致信噪比(SNR)急剧下降,严重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现有方法(如滤波技术、盲信号分离)在干扰与目标信号差异较小时效果有限,而基于频率捷变的抗干扰策略易被干扰机跟踪。因此,作者提出一种频域协同波形设计策略,通过多站点协作生成复杂频谱,干扰敌方干扰机的识别能力。
理论基础
研究基于以下关键理论:
1. 干扰机工作机制:干扰机通过信道化接收机(channelized receiver)测量雷达信号频率,优先干扰高功率频段。
2. 分布式系统优势:多站点协同可形成复杂电磁环境,降低单站点被干扰风险。
3. 波形优化理论:通过设计相位编码信号(phase-coded signal)和线性调频信号(LFM)的频谱特性,实现干扰抑制与欺骗。
研究目标
设计一种由三个站点(1个收发站、2个发射站)协同工作的波形策略,通过窄带检测信号、宽带保护信号和窄带欺骗信号的组合,使敌方干扰机无法识别真实检测信号,从而降低干扰效率。
研究对象:
- 站点配置:1个收发站(Site 1)发射窄带检测信号(带宽10 MHz),2个发射站(Site 2/3)分别发射宽带保护信号(带宽60 MHz)和窄带欺骗信号(带宽10 MHz)。
- 干扰模型:两个主瓣干扰机(Jammer 1为自卫式干扰机,Jammer 2为远距离低RCS干扰机)。
信号设计:
- 检测信号(s1):相位编码信号,优化自相关特性以提升检测性能。
- 保护信号(s2):宽带信号,频谱在检测信号频段(25–35 MHz)形成凹槽,功率配置满足a1≈a2√(b1/(b2−b1)),使叠加后频谱平坦。
- 欺骗信号(s3):窄带LFM信号,频段(−35至−25 MHz)与检测信号分离,功率更高(a3>a1),吸引干扰机注意力。
协同机制:三站点信号叠加后形成复杂频谱(图3d),干扰机无法准确识别检测信号,导致干扰能量分散。
检测信号优化(问题PP):
- 目标:最小化局部旁瓣电平(PSL),约束其他旁瓣电平上限。
- 方法:采用MM-PMM算法(Majorization Minimization-Proximal Method of Multipliers),通过FFT/逆FFT将自相关函数转化为频域优化问题,引入辅助变量r和y,迭代更新相位编码序列p。
- 复杂度:单次迭代复杂度为O(10l log l+12l),优于传统坐标下降法(O(l³/8))。
保护信号优化(问题PX):
- 目标:设计频谱凹槽以匹配检测信号频段。
- 方法:采用SHAPE算法,通过傅里叶基矩阵约束频谱形状。
实验设置:
- 参数:检测信号长度M=100,保护信号K=1000,脉冲宽度T=10 μs。
- 场景:目标距离100 km,速度100 m/s,干扰信噪比(JSR)20 dB。
对比基准:
- SISO模式:单站点发射检测信号(功率41 kW)。
- MIMO模式:三站点发射正交检测信号(每站点功率13.67 kW)。
性能指标:
- 信干噪比(SINR):定义为目标回波功率与干扰平均功率之比。
- 抗干扰效果:通过距离-多普勒(R-D)平面分析目标检测能力。
波形特性:
抗干扰性能:
适用性分析:
科学价值:
1. 提出首个针对多主瓣压制干扰的频域协同波形设计框架,结合欺骗与保护双重机制。
2. 开发MM-PMM算法,高效解决相位编码序列的非凸优化问题。
应用价值:
1. 为分布式雷达系统抗干扰设计提供实用方案,尤其适用于电子战环境。
2. 通过功率与频谱的协同配置,降低单站点被攻击风险,提升系统生存能力。
其他发现:
- 欺骗信号功率配置需满足a3>a1,但过高会导致资源浪费,需权衡实战需求(表V)。
- 协同模式下非线性放大器可工作于近饱和区,降低波形失真风险(备注1)。
此研究为雷达抗干扰领域提供了理论突破与工程实践指导,相关算法与策略可扩展至其他电子战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