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Ye Liu、Xin Liu等学者团队完成,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25年15卷)。研究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开发了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微球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技术,用于定量分析血浆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181),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学术背景
AD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为脑内Aβ斑块和神经纤维tau蛋白缠结。目前诊断依赖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测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但前者侵入性强,后者成本高昂。近年来,血液生物标志物因其无创性和可及性成为研究热点,但传统检测方法(如ELISA)灵敏度不足。本研究旨在验证CBA技术检测血浆p-tau181等标志物的效能,探索其作为AD诊断工具的潜力。
研究流程
研究对象:
- 纳入72名参与者,分为三组:
- 认知未受损组(CU, n=22)
- Aβ-PET阴性的认知障碍组(Aβ− CI, n=12,含5例痴呆和7例轻度认知障碍[MCI])
- Aβ-PET阳性的认知障碍组(Aβ+ CI, n=38,含34例痴呆和4例MCI)
- 其中28例CI患者(12例Aβ−和16例Aβ+)同时采集CSF样本。
样本处理:
- 血浆:空腹采血后离心分离血浆,-80℃保存。
- CSF:腰椎穿刺获取,离心后取上清液冻存。
CBA检测:
- 技术原理:通过不同荧光标记的微球分别包被抗p-tau181、Aβ40、Aβ42的捕获抗体,与样本孵育后加入生物素化检测抗体,最终用流式细胞仪(BD FACS Canto II)检测荧光强度。
- 操作流程:25μL样本与微球混合,18小时低温孵育,洗涤后加入链霉亲和素-PE,30分钟避光反应后上机检测,数据通过FCAP Array软件分析。
影像学与认知评估:
- PET成像:使用¹¹C-PIB或¹⁸F-flutemetamol进行Aβ-PET扫描,依据标准判定Aβ沉积状态。
- 认知评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认知功能。
统计分析:
- 组间比较使用ANOVA或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Pearson检验,诊断效能通过ROC曲线评估。
主要结果
标志物水平差异:
- 血浆p-tau181:Aβ+ CI组(2.4±1.3 pg/mL)显著高于CU组(0.9±0.5 pg/mL, p<0.0001)和Aβ− CI组(1.0±0.6 pg/mL, p<0.0001)。
- CSF标志物:Aβ+ CI组的p-tau181升高(p=0.005)、Aβ42降低(p=0.0001),Aβ42/Aβ40比值下降(p=0.0013),而血浆Aβ40/Aβ42无显著差异。
相关性分析:
- 血浆与CSF的p-tau181呈中度正相关(rs=0.505, p=0.006),但Aβ40/Aβ42无相关性。
- 血浆p-tau181与MMSE评分负相关(r=-0.336, p=0.039),提示其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诊断效能:
- 区分Aβ+ CI与CU:血浆p-tau181的AUC为0.904(敏感性84.2%,特异性90.9%),最佳截断值1.47 pg/mL。
- 区分Aβ+与Aβ− CI:血浆p-tau181的AUC为0.876(敏感性84.2%,特异性83.3%),与CSF p-tau181(AUC=0.859)相当。
结论与价值
科学意义:
- 首次证实CBA技术可高效检测血浆p-tau181,其诊断效能与CSF标志物相当,为AD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案。
- 血浆p-tau181与认知评分和Aβ病理的关联性,支持其作为疾病进展的动态监测指标。
应用价值:
- CBA技术成本低于Simoa或MSD平台,且无需专用设备,适合临床推广。
- 为资源有限地区的大规模筛查和临床试验提供了可行工具。
研究亮点
- 方法创新:首次将CBA技术应用于AD血液标志物检测,兼具高灵敏度和经济性。
- 临床转化潜力:血浆p-tau181的优异诊断性能有望替代部分CSF检测,减少侵入性操作。
- 局限性:样本量较小(尤其Aβ− CI组),未涵盖其他tau磷酸化位点(如p-tau217)。
其他发现
研究同时指出,血浆Aβ42/Aβ40比值在区分Aβ状态上表现不佳,可能与外周代谢干扰有关,提示未来需优化Aβ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