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综述类学术论文)。以下是针对该文献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George Mason大学的Samantha T. Ives、Seth A. Parsons、Jonathan Marine,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Paul M. Rogers,哥伦比亚县公立学校的Ashlee Horton,以及Sam Houston州立大学的Chase Young共同撰写。论文于2022年5月以书籍章节形式发表于IGI Global出版社的出版物中,DOI编号为10.4018⁄978-1-6684-3745-2.ch008。
论文主题
本文题为《Students’ Writing Engagement》,聚焦写作参与度(writing engagement)的多维构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文化响应式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社会参与。
作者提出,写作参与度是一个包含四个维度的综合构念:
- 情感参与(affective engagement):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兴趣与享受;
- 行为参与(behavioral engagement):写作中的努力、坚持和参与度;
- 认知参与(cognitive engagement):策略使用与自我调节能力;
- 社会参与(social engagement):协作与互动。
支持理论:
- 引用了Fredricks等人(2004)的“三元参与模型”(tripartite model of engagement)和Alexander(2018)的读写参与理论,强调写作的社会性(Vygotsky, 1978)和动机的促进作用(Guthrie et al., 2012)。
- 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如James et al., 2016的fMRI实验)证明写作的认知复杂性。
作者梳理了写作过程模型(writing process model)的历史发展:
- 早期理论:Emig(1971)和Murray(1972)提出写作是“发现的过程”,反对以成品为中心的教学。
- 认知模型:Flower和Hayes(1981)提出“计划-转化-回顾”的递归模型(recursive model),后由Hayes(2012)加入动机维度。
教学实践建议:
- 非线性流程:反对机械化的“五步法”,提倡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如允许学生在起草后补充提纲)。
- 社会互动:通过同伴反馈(peer review)和作者椅(authors’ chair)活动增强社会参与。
案例支持:
- 引用Rijlaarsdam等人(2008)的“模拟交际情境”(simulated communicative situation),展示真实受众如何提升参与度。
基于Turner等人(2021)的原则,提出四项文化响应策略:
1. 建立关怀关系:通过家庭-学校联动减少边缘化学生的创伤体验(Alvarez et al., 2016)。
2. 尊重语言多样性:允许学生使用非标准英语(如非洲裔美国方言英语)或双语写作(translanguaging, García & Kleifgen, 2020)。
3. 利用文化知识:将学生生活经验融入写作主题(如倡导校园环保)。
4. 培养社会政治意识:通过写作批判社会不公(如图书馆藏书多样性问题)。
实证依据:
- 引用Ladson-Billings(1995)的经典研究,证明文化响应教学能提升归属感(belongingness)和参与度(Stroet et al., 2013)。
作者按写作流程提出操作性建议:
- 预写作阶段:
- 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和小组讨论激发创意,引用Britton(1970)“写作浮于谈话之海”的比喻。
- 提供多样化组织工具(如思维导图),由学生自主选择策略(Graham & Harris, 2005)。
- 起草阶段:
- 保障写作时间(如文中提到的三年级每日30分钟写作课表)。
- 通过协作写作(如Google Docs实时协作)模拟真实作者实践。
- 修改与发表阶段:
- 将修订重构为“改进机会”而非纠错,避免低龄学生的挫败感。
- 通过走廊展示、致信校长等真实发表途径增强成就感(Whitney et al., 2008)。
亮点:
- 提出“参与度既是教学手段也是目标”的双向关系(Rogers et al., 2022);
- 强调写作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对动机的核心作用,突破传统学校写作的局限。
(报告总字数:约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