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流交互图分析的未知加密恶意流量检测

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DOI:10.1109/TNET.2024.3370851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研究作者及发表信息

该研究由Chuanpu Fu、Qi Li和Ke Xu三位作者共同完成,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该研究发表于2024年8月的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期刊,题为《Flow Interaction Graph Analysis: Unknown Encrypted Malicious Traffic Detection》。

学术背景

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广泛加密,加密技术不仅保护了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也被攻击者滥用以掩盖其恶意行为。传统的恶意流量检测方法依赖于已知攻击的先验知识,难以检测未知的加密恶意流量。现有的加密流量检测方法大多为监督学习,依赖于标记数据集,无法应对未知攻击模式。因此,开发一种无需先验知识的加密恶意流量检测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恶意流量检测系统——HyperVision,旨在通过分析流量交互图来检测未知的加密恶意流量。

研究流程

HyperVision系统的研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流量交互图构建
    HyperVision系统首先收集网络流量,并将其分为短流和长流。为了减少图的密度,系统对短流进行聚合,即将相似的短流合并为一个边。对于长流,系统记录其包特征的分布。通过这种方式,系统构建了一个表示流量交互模式的图,该图能够捕捉到加密和非加密恶意流量的交互特征。

  2. 图预处理
    在构建图后,系统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图分析的复杂度。首先,系统通过深度优先搜索(DFS)提取图的连通组件,并使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对这些组件进行聚类,以识别异常组件。接着,系统对边进行预聚类,选择聚类中心来代表每个聚类中的边,从而减少图处理的开销。

  3. 恶意流量检测
    系统通过分析图特征来实现无监督的加密恶意流量检测。首先,系统通过解决顶点覆盖问题来选择关键顶点,确保每个边至少连接到一个关键顶点。然后,系统对每个关键顶点连接的边进行聚类,计算每条边的损失函数,以识别异常边,从而检测出加密恶意流量。

  4. 信息熵模型分析
    为了量化HyperVision系统在流量记录中的信息保留能力,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信息论的流量记录熵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流量记录模式(如理想化模式、基于事件的模式和基于采样的模式)的信息保留能力,证明了HyperVision系统的图记录模式在信息密度和保留能力上优于现有方法。

  5. 实验验证
    研究团队在真实网络环境中对HyperVision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使用了140种攻击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HyperVision系统在检测未知加密恶意流量方面表现出色,准确率比现有方法提高了13.9%,检测吞吐量达到15.82 Mpps,平均检测延迟为0.29秒。

主要结果

  1. 流量交互图构建
    系统成功构建了能够捕捉短流和长流交互特征的图,并通过短流聚合和长流特征分布记录,显著降低了图的密度。

  2. 图预处理
    系统通过连通组件分析和预聚类,有效减少了图处理的复杂度,并成功识别了异常组件。

  3. 恶意流量检测
    系统通过关键顶点选择和边聚类,成功检测出了加密恶意流量,且检测精度显著高于现有方法。

  4. 信息熵模型分析
    信息熵模型分析表明,HyperVision系统的图记录模式在信息保留能力和密度上优于现有方法,接近理论最优值。

  5. 实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HyperVision系统在检测未知加密恶意流量方面表现出色,准确率和吞吐量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

结论

HyperVision系统通过构建流量交互图,实现了无需先验知识的加密恶意流量检测。该系统不仅能够检测未知攻击模式,还通过无监督学习方法显著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信息熵模型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系统在信息保留能力上的优势。实验结果表明,HyperVision系统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表现出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方法
    HyperVision系统首次提出基于流量交互图的无监督加密恶意流量检测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2. 高效检测
    系统通过短流聚合和长流特征分布记录,显著降低了图处理的复杂度,实现了高效的实时检测。

  3. 信息保留能力
    信息熵模型分析表明,HyperVision系统的图记录模式在信息保留能力和密度上优于现有方法,接近理论最优值。

  4. 实验验证
    系统在真实网络环境中的实验验证表明,其在检测未知加密恶意流量方面表现出色,准确率和吞吐量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个基于信息论的流量记录熵模型,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系统的开源实现和实验数据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