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研究团队揭示曝气与进水策略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N2O排放的影响机制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巴西联邦大学团队(Federal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和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主导,Bruna S. Magnus为第一作者,Rejane H. R. da Costa为通讯作者,成果发表于2025年的《Chemosphere》期刊(Volume 370, 143899)。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环境工程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领域,聚焦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
研究动机:污水处理厂是N2O(一氧化二氮)的重要人为排放源,而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技术虽能高效脱氮除磷,但其N2O排放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团队针对实际生活污水(municipal wastewater)处理中不同操作策略对N2O生成与排放的影响展开系统探究。
科学问题:间歇曝气(intermittent aeration)与分步进水(step-feeding)策略如何通过微生物代谢途径调控N2O排放?
研究目标:比较连续曝气(ANDC)与间歇曝气(ANDI)策略的脱氮效能与N2O排放差异,解析微生物群落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联。
研究方法与流程
1. 实验装置与运行
- 反应器设计:采用110升序批式反应器(SBR),高径比9:1,以模拟实际污水处理条件。
- 操作策略:
- ANDC策略:单次进水(60分钟)→ 闲置(30分钟)→ 连续曝气(234分钟)→ 沉淀(30分钟)。
- ANDI策略:分三步进水(每步20分钟进水+10分钟闲置+20分钟曝气),总运行时长达556天。
- 监测指标:实时在线监测溶解态与气态N2O浓度(Unisense微传感器)、氮磷去除效率、污泥特性(SVI30、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群落(16S rRNA高通量测序)。
数据分析方法
创新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
1. 脱氮效能与N2O排放差异
- ANDI策略的TN去除率较ANDC提高20%(55% vs. 31%),但N2O排放量显著更高(9.2% vs. 4.6%的进水TN转化为N2O)。
- 关键机制:间歇曝气导致NO2−-N积累(12±8 mg/L)和溶解氧(DO)波动,抑制N2O还原酶(nosZ)活性,使反硝化停滞于N2O阶段。
微生物群落动态
PCA揭示的关键因子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首次阐明实际污水AGS系统中操作策略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与代谢途径影响N2O排放的机制,为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2. 应用价值:提出“单次进水+间歇曝气”优化策略,可在提升脱氮效率的同时降低N2O排放,适用于低碳氮比污水场景。
3. 行业影响:挑战了传统间歇曝气必然减少N2O的认知,强调DO控制与碳源分配的关键作用。
研究亮点
1. 创新发现:揭示Thauera在低C/N比条件下通过不完全反硝化推高N2O排放的生态位。
2. 技术整合:结合在线监测与微生物组学,建立“操作-环境-微生物”多维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