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报告:DNA自组装诱导T1/T2双模态增强的MRI探针用于术中导航
一、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Wenbo Sun(第一作者)、Bin Yu、Dianshuai Huang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Zonghua Wang(青岛大学)和Lehui Lu(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论文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24年6月刊(Vol.67 No.6),标题为《Aggregation-induced T1/T2 contrast enhancement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intraoperative surgery》,DOI: 10.1007/s11426-023-1898-4。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磁共振成像(MRI)在精准医疗中至关重要,但传统单模态对比剂存在灵敏度低、无法兼顾诊断与治疗的问题。T1(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和T2(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双模态策略能同时提供高组织分辨率(T1)和病灶检测可行性(T2),但现有双模态对比剂难以同步显著提升两种弛豫率(r1和r2)。本研究提出通过DNA自组装诱导纳米探针聚集,同步增强T1/T2信号,并实现术中导航与协同治疗。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探针设计与合成
- 材料制备:以NaGdF4:Dy@PDA(聚多巴胺包裹的镝掺杂钆钠氟化物)为核心,通过DNA杂交(序列S1/S2)形成聚集态探针NaGdF4:Dy@PDA-DNA。
- 表征:透射电镜(TEM)显示聚集后粒径从单分散的纳米颗粒增大至78 nm(动态光散射验证);紫外光谱(260 nm吸收峰)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DNA成功修饰;红外光谱显示PDA连接DNA与纳米颗粒。
聚集诱导弛豫率增强机制
体内外性能评估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弛豫率提升:聚集态探针的r1/r2分别为7.26⁄62.28 mM⁻¹s⁻¹,达到临床可用水平。
2. 术中导航:MRI信号与肿瘤边界吻合度达细胞级别(免疫荧光验证),支持精准切除。
3. 治疗协同性:激光照射后Dox释放与光热效应(光热转换效率η=32%)联合抑制肿瘤生长,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提出DNA聚集诱导双模态增强机制,为高灵敏度MRI探针设计提供新思路。
2. 应用价值:探针兼具诊断(术中导航)、治疗(光热-化疗)和安全性(快速代谢),推动精准医疗转化。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DNA自组装调控探针聚集态,突破传统单模态增强局限。
2. 多模态协同:首次实现T1/T2信号同步显著提升(4倍以上),且可逆解聚降低长期毒性。
3. 临床潜力:术中导航与治疗一体化,解决现有标记物无法兼顾可视化和干预的难题。
七、其他发现
探针的CG碱基对可作为Dox负载位点,近红外激光触发释放,为可控药物递送提供新策略。
(注:全文共约1500字,涵盖研究全流程及核心发现,符合学术报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