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Xiaoli Wang(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Yong Tian(南方科技大学)、Jiang Yu(北京大学工学院水科学研究所)等学者合作完成,发表于《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期刊,2023年出版,标题为《Complex Effects of Tides on Coastal Groundwater Revealed by High-Resolution Integrated Flow Modeling》。研究团队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美国SS Papadopulos & Associates等机构。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
研究聚焦于三角洲区域水文过程(delta hydrological processes),特别是河流-含水层-海洋相互作用(river-aquifer-sea interactions)及其对地下水系统的调控机制。
研究动机:
三角洲地区因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面临人类活动与脆弱生态系统的冲突,其中陆源营养盐通过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对沿海富营养化的贡献长期被低估。传统方法(如同位素示踪法)难以量化SGD的时空动态,且缺乏对潮汐作用的系统性分析。
研究目标:
1. 开发高分辨率集成水文模型(HEIFLOW),耦合气象与潮汐驱动;
2. 量化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 PRD)的淡水SGD(fresh SGD)及其控制因素;
3. 揭示潮汐对沿海地下水系统的复杂影响。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模型开发与数据整合
- 模型框架:基于GSFLOW改进的HEIFLOW模型,整合地表水(PRMS)、地下水(MODFLOW)及河流水力引擎(SWMM),以1 km×1 km网格划分研究区域(38,973个活性单元)。
- 数据来源:
- 地形与土地利用:ASTER DEM、Globeland30;
- 水文地质参数:中国地质调查局钻孔数据,划分12类地层单元;
- 驱动数据:高分辨率气象强迫数据(0.1°×0.1°)、珠江流域3个水文站径流数据;
- 验证数据:65口地下水监测井、12个潮位站观测数据,以及遥感产品(土壤湿度、蒸散发、GRACE总水储量异常)。
2. 模型校准与验证
- 时间尺度:2000–2013年模拟,前4年为spin-up期,2004–2008年为校准期,2009–2013年为验证期。
- 关键参数:含水层导水系数(Kh/Kv)、河床渗透系数(通过现场声学剖面仪测定,厚度设为2 m)。
- 性能指标: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0.7)、均方根误差(RMSE m)。
3. 潮汐效应模拟
- 边界条件:
- 河流出口采用FVCOM模拟的潮位时变边界;
- 海岸线通过修改的CHD包(Constant Head Designation)动态响应潮汐波动。
- 时间分辨率:小时尺度,以捕捉半日潮(M2分潮)对地下水位的瞬时影响。
4. SGD量化与敏感性实验
- SGD计算:通过模型输出沿海边界单元的地下水通量,归一化为单位海岸线排放率(m³/d/m)。
- 控制因素分析:对比潮汐、降水、上游径流和潜在蒸散发(PET)对SGD的贡献。
- 数值实验设计:设置4种情景(基线、忽略潮汐河流影响、忽略潮汐地下水影响、完全忽略潮汐),评估潮汐对相互作用通量的影响。
主要结果
SGD时空特征:
- 珠江三角洲平均淡水SGD为3.01 m³/d/m,年总量1.11×10⁹ m³,占地表径流的4.3%。
- 空间异质性:东部大亚湾(Daya Bay)因山地地下水梯度大,SGD强度最高;城市区(如深圳、香港)因不透水层覆盖,SGD较低。
- 时间动态:小时尺度受潮汐主导(滞后5小时),月/年尺度受降水与径流控制。
潮汐对地下水系统的塑造作用:
- 潮汐敏感带(TSZ):占研究区25.6%(9,966 km²),地下水波动幅度达2 m(图13)。
- 忽略潮汐会导致SGD低估36%、河流渗漏量(river loss)减少41%,但河流增益(river gain)增加19%。
方法对比:
- 模型计算的SGD比同位素法(如镭示踪)低1–2个数量级,因后者包含再循环海水(recirculated seawater, RS)。
结论与价值
科学意义:
1. 首次在区域尺度实现潮汐-水文全耦合模拟,揭示了潮汐通过河流网络向内陆传播的机制;
2. 明确了SGD的多时间尺度控制因素,为沿海营养盐输运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应用价值:
1. 支持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管理,如地下水开采与海水入侵防控;
2. 模型框架可推广至其他三角洲(如长江、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研究亮点
- 方法创新:HEIFLOW模型首次整合SWMM引擎,实现潮汐河流-地下水动态耦合;
- 发现新颖性:提出“潮汐敏感带(TSZ)”概念,量化了潮汐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影响范围;
- 数据融合:多源验证(原位观测+遥感产品)增强了模型可靠性。
其他价值
研究指出,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增加PET削弱SGD,这一发现对长期海岸带生态预测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