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DOI:10.3969/j.issn.1671-038x.2024.09.01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科学论文但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生成的学术报告: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4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第32卷第9期发表了《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由刘华一、刘力和唐旭东等专家执笔,旨在规范肝癖的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反映最新研究进展,并突显临床实用性。

肝癖的病名沿革与概念
肝癖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证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该病名由“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确定。肝癖的主要病因包括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早期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见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高达20%~30%,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较高。

病因病机
肝癖的主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情志不遂和久病体虚。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血行不畅,水湿不化,郁结于肝;饮食不节和贪逸少劳导致脾胃虚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阻于肝络;久病体虚导致肾精亏耗,肝失疏泄,血脂聚为痰瘀,痹阻于肝脏络脉。肝癖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内生痰浊、痰瘀互结,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主要为气滞、湿热、痰浊和血瘀。

常见证候
肝癖的常见证候包括肝郁脾虚证、痰湿内停证、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亏虚证。每种证候均有明确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表现。例如,肝郁脾虚证的主症为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次症包括脘腹胀满、便溏、纳差等;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左弦,右濡缓。

临床治疗
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防止疾病进展。初期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则,中后期则注重化痰散结、活血化瘀。针对不同证候,共识提供了详细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推荐。例如,肝郁脾虚证的主方为逍遥散加减,中成药推荐逍遥丸;痰湿内停证的主方为温胆汤加减,中成药推荐壳脂胶囊。此外,共识还总结了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如王旭高、叶天士和尤怡的治疗心得。

外治疗法
共识介绍了多种外治疗法,包括针刺治疗、刺络放血法、耳穴压豆疗法和穴位埋线法。例如,针刺治疗的主穴包括中脘、天枢、期门等,配穴根据证型选择;刺络放血法选取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每次出血量150~200ml。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包括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中医证候学指标、影像学疗效评价、血清学疗效评价和生存质量评价。影像学评价建议使用肝/脾CT比值和肝脏瞬时弹性扫描的脂肪衰减值(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 CAP)。血清学评价关注肝脏酶学(如ALT)和血脂指标的变化。

预防调摄
预防措施包括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减少腰围和戒酒。饮食宜低糖低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运动推荐有氧运动,如慢跑、中速快走等,每次30~60分钟,每周至少5次。情志调畅对疾病转归也有重要影响。

转归与随访
肝癖的病程进展相对缓慢,初期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主,中后期需健脾益肾、化瘀散结。若诊疗不当或迁延不愈,患者可能出现气血虚弱、脾肾两虚等危重表现。

共识的制定过程
共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0年11月牵头起草,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经过三轮专家投票和多次修改,最终于2023年4月通过审评。共识的制定过程严谨,体现了专家意见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共识的价值与意义
《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为肝癖的中医诊疗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涵盖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预防调摄等多个方面。共识不仅总结了中医药在肝癖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性和科研价值。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疗效评价标准,共识有助于提高肝癖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亮点与创新
共识的亮点在于其全面性和实用性,不仅详细阐述了肝癖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和血清学评价方法。此外,共识总结了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外治疗法的介绍也丰富了肝癖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的文献,为中医药在肝癖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