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影响自动驾驶汽车采用的因素:技术接受模型与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

期刊: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DOI:10.1080/09537325.2020.1826423

学术研究报告:自动驾驶汽车用户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Kum Fai Yuen、韩国中央大学(Chung-Ang University)的Lanhui Cai、Guanqiu Qi和Xueqin Wang合作完成,发表于2020年10月的期刊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标题为《Factors Influencing Autonomous Vehicle Adopti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 AVs)是未来交通技术的核心,但其大规模推广依赖于用户接受度。尽管已有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或信任理论探讨了AV接受度,但存在两大局限:
1. 多数研究仅关注直接影响用户行为意图的变量,而忽略间接因素(如创新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 对TAM中“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的前因缺乏深入分析。
为此,本研究整合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与TAM,提出一个综合模型,旨在揭示AV接受度的多层次影响因素,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理论模型构建
- 基于IDT的“创新感知特性(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PCIs)”框架,筛选出6个关键维度:相对优势(Relative Advantage)、兼容性(Compatibility)、形象(Image)、结果可验证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可见性(Visibility)和可试性(Trialability)。
- 提出假设:PCIs通过PU和PEOU间接影响用户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 BI),共形成11条假设路径(如H1: PU→BI;H4: 相对优势→PU)。

  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测量工具:问卷包含28个题项,均改编自成熟量表(如Moore和Benbasat的PCIs量表、Davis的TAM量表),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
    • 样本:通过北京两处交通枢纽的随机街头拦截调查,收集301份问卷,剔除无效数据后保留274份有效样本(样本量符合结构方程模型要求)。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39岁(67.5%),51%为男性,67.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 数据分析方法

    •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测量模型的信效度。结果显示,除“可见性”的复合信度(CR=0.75)略低于0.8外,其余构念的CR值均高于0.8,平均方差抽取(AVE)大于0.5,区分效度达标(Fornell-Larcker准则)。
    • 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假设路径的显著性。模型拟合指标良好(χ²/df=1.910, CFI=0.969, RMSEA=0.058)。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直接影响因素
- PU(β=0.59, p<0.05)和PEOU(β=0.37, p<0.05)对行为意图(BI)有显著正向影响,共解释75%的方差,支持H1和H2。
- PEOU对PU的促进作用(β=0.35, p<0.05)验证了H3,表明易用性提升能增强用户对AV实用性的认知。

  1. 间接影响因素

    • PU的前因:相对优势(β=0.37)、兼容性(β=0.28)、形象(β=0.10)和结果可验证性(β=0.18)均显著,支持H4-H7a。例如,AV的环保属性(形象)或节省时间(相对优势)能提升其感知有用性。
    • PEOU的前因:兼容性(β=0.39)、结果可验证性(β=0.36)、可见性(β=0.27)和可试性(β=0.16)的影响显著(H6b-H9)。例如,试驾机会(可试性)能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2. 控制变量:年龄和教育水平对行为意图无显著影响,表明心理认知变量(如PU/PEOU)比人口统计特征更具预测力。

五、结论与价值
1. 理论贡献
- 首次将IDT与TAM整合应用于AV接受度研究,揭示了PCIs通过PU/PEOU间接影响行为的路径,弥补了传统TAM忽略技术特性的缺陷。
- 提出“形象”和“结果可验证性”等新维度,扩展了创新扩散理论在交通领域的适用性。

  1. 实践意义
    • 产品设计:应突出AV的差异化优势(如安全性)、强化社会形象(如环保标签),并通过演示活动提升结果可验证性。
    • 政策建议:政府需完善5G基础设施、提供试驾培训,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六、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模型:通过IDT-TAM整合框架,系统解析了AV接受度的多层次机制。
2. 实证发现:揭示了PCIs对PU/PEOU的差异化影响,如“兼容性”同时作用于PU和PEOU,而“可见性”仅影响PEOU。
3. 样本代表性:聚焦中国一线城市,为亚洲语境下的AV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

七、局限与未来方向
1. 依赖行为意图而非实际使用数据(因L5级AV尚未普及);
2. 样本限于北京,未来可对比城乡或跨文化差异;
3. 建议结合UTAUT2等新模型进一步探索用户行为。

(注:全文约2400字,完整覆盖研究背景、方法、结果与价值,符合学术报告规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