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评估迷走神经刺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本文由Eubi Chan(Network Physiology Laboratory, UCL Division of Medicine, London, UK)和Ali R. Mani(School of Medicine, 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 Brighton, UK)合作完成,标题为“Assess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Autoimmune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研究发表于2025年在期刊《Physiological Reports》的第13卷(文章编号e70230)。本文为开放获取文章,遵循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发布。
本文聚焦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涉及免疫调节(immunomodulation)、神经调控(neurostimulation)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常引发持续的慢性炎症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此类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和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这些疾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命质量,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生活质量下降。
当前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症状缓解和免疫调节上,但大部分患者仍然面临病情控制不足和治疗相关副作用的问题。因此,学界迫切需要研发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新型疗法。近期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已在癫痫和治疗抵抗性抑郁症中的应用技术,VNS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潜力。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性评估VN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采用PRISM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首字母缩写,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的标准,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研究对象为2024年7月19日之前在Ovid、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发表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应用VNS技术的临床研究。本文纳入的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RCTs)、观察性研究、案例报告以及案例系列,无年龄、性别或发表年份限制。排除文献包括综述、会议摘要、评论、动物模型实验以及没有详细刺激参数的研究。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通过“QualSyst”工具完成,研究按照评分(0-28分)被分类为“差、一般、良好和强”。作者采用标准化数据提取表进行研究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基于定性而非定量方法。
共检索文献691篇,在去重后筛选出520篇文献,最终纳入19篇符合资格的原始研究。这批研究涵盖了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克罗恩病(C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硬化症(MS)、1型糖尿病(T1DM)和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
VNS主要分为侵入性VNS(Invasive VNS, iVNS)和经皮VNS(Transcutaneous VNS, tVNS)两种模式: 1. iVNS: 手术植入刺激器,连接颈部左侧迷走神经(以减少对心脏的潜在影响)。使用设备包括“Cyberonics Model 302”和“SetPoint Medical Device”。 2. tVNS: 通过皮肤在耳廓或颈部区域刺激迷走神经。使用的设备包含“Nemos”、“TENS 7000”和“GammaCore”。
刺激参数(如脉冲宽度、频率)在研究间差异明显,如脉冲宽度从100 μs到500 μs不等,频率从10Hz(iVNS)到20-30Hz(tVNS);部分研究频率高达20kHz。
在克罗恩病(CD)中,三个研究使用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 克罗恩病活动指数)作为主要测量指标,均表明症状和炎症指标显著改善。例如: - D’haens等的研究中,16名中重度活动性CD患者的CDAI指数显著下降,伴随粪钙卫蛋白(肠道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减少及粘膜炎症的降低。 - Sinniger等使用一年期的VNS治疗后,9名患者中有5人达到临床缓解,6人达到内镜缓解。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三个研究采用DAS28-CRP(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 C-Reactive Protein, 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CRP)作为评估指标,显示了显著改善: - Marsal等的开放标签研究表明,30名RA患者在疼痛和系统性炎症水平显著下降。 - Drewes等研究显示,高疾病活动组患者的炎症因子(如干扰素-γ)显著降低,低疾病活动组未显示显著变化。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硬化症(MS)和1型糖尿病(T1DM)的证据较不一致,仅有个别研究显示症状如疲劳缓解、疼痛减轻或运动功能改善。
整体上,VNS的安全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 AEs)为轻中度,例如声音嘶哑(21.1%)、头痛(21.1%)、喉咙疼痛(10.5%)和皮肤刺激(10.5%)。少数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 SAEs)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而非直接因VNS导致。
iVNS常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及设备植入相关问题;tVNS则因无创性带来相对更低的风险,但对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VN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明确了其潜在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尤其在难治性疾病(如CD和RA)中,VNS表现出作为辅助疗法的巨大潜力。然而,由于研究结果存在分歧,本文也明确指出了未来研究需关注的关键领域,如VNS的长期安全性及针对不同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从机制角度看,VNS可能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降低炎症因子,例如通过激活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发挥作用。然而VNS精确的免疫调节机制,尤其是在人类身上的效应路径,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强调,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行大规模、多中心、标准化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厘清VNS的特殊参数及其对各种疾病的具体作用。此外,需在患者体验、依从性、干预效果评估等方面开展混合方法研究。
本文为迷走神经刺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评价,并指出目前证据的不确定性和研究改进方向。通过整合当前数据,本文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探索VNS技术在复杂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